徐云这个项目组如果一切顺利,最后应该会有七到九篇涉及不同内容的论文产出。
这些论文有的可能“只有”中科院二区水准,有的却可能达到cns子刊甚至主刊的质量。
假设哈,假设所有问题一波通关,大概有三个成果会达到cns的主刊水平:
孤点粒子的测绘运用。
孤点粒子的势垒模型。
孤点极化激元。
以及空间相干性的内容。
至于届时论文的一作人选,自然是冠以相关内容的负责人的名字。
其中徐云准备自己带队解决的只有孤点粒子的量子态以及测定模块运用,也就是多篇2区加上1篇cns的期刊——依旧是假设一切顺利的情况。
至于剩下的其他几个方向已经超过了徐云的能力范畴,只能拜托陆朝阳去完成。
如此一来。
相关论文一作的署名必然只能属于陆朝阳,徐云可没这脸皮去干摘桃子的事情。
即便徐云完成了自己的研究,他也不会去管这几个方向,而是会去考虑光环的其他奖励问题——例如止血明胶,那也是个妥妥的cns主刊的研究方向。
换而言之。
只要陆朝阳能力足够,或许能产出三篇cns论文。
而这么多的cns成果……
想到这里。
徐云的表情不由微微一怔,心中隐隐冒出了某个猜测,猛然看向了潘院士:
“老师,莫非陆教授……准备去冲那座山峰了?”
潘院士闻言沉默了几秒钟,伸手扶了扶眼镜框,表情依旧看不出波动:
“是有这想法,不过准确来说,这是一次尝试。”
“无论是我还是小陆,都没有任何把握这次能保证攀到峰顶——毕竟小陆他才四十岁,未免太年轻了一些。”
砰砰砰——
听完潘院士的这番话,徐云的心脏顿时飞快的跳动了起来。
原来如此……
他就琢磨着潘院士怎么会舍得把陆朝阳这个左膀右臂安排到自己组里呢。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
众所周知。
华夏的科研体系除了学士-硕士-博士-副高(副教授)-正高(教授)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序列。
那就是青尖、优青、青江、青千、杰青、长江、大千。
其中青尖,指的是青年拔尖人才。
这是一顶目前市场上认可度很高的铁帽子,薪水行情大约在30-40万之间。
优青,则是优秀青年基金。
目前除了国内优青,还有一个海外优秀青年,简称海优。
大概意思就是在外面读博士,或者在外面做博士后,做的挺好,论文挺多,然后引进回来当教授or副教授。
剩下的青江便是青年长江。
青千指的是青年千人等等……
青年长江又叫做小长江,对标的是优青,可以算是青年阶段达到的第二高梯队。
这一档再上去便是杰青,可以对标长江学者和大千——其中大千的全称在国内是一个禁词,甚至互联网都搜不到,为的是保护那些上榜人才。
另外在小长江之上、长江之下还有一个万人计划,地位上显得稍逊一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