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汀便戴上了降噪耳罩,开始查看起了相关数据。
【粒子检测报告】这个字眼在2023年可能有些烂大街了,基本上挂着个黑科技文的小说里都能见到这玩意儿。
但这种报告的内容到底有什么又该怎么看,知道的人恐怕就真没几个了。
比如很简单的一个问题。
目前所有的微粒肉眼都不可见,轨迹只能通过云室事后模拟,那么物理学家是怎么知道他们捕捉了什么粒子呢?
是图像?
或者什么探针检验?
no。
答案是是报告的数值。
比如最简单的数值就是粒子的内禀属性:
质量,电荷,自旋。
在以上三者的基础上,报告还会加上一个特殊栏目:
cp性质。
另外通过相互作用可以细化出产生道的截面,衰变道的分支比等数据。
以2012年cern发现的希格斯粒子为例。
标准模型预言的希格斯粒子是一个中性、自旋为0、cp为++的粒子。
其与w、z粒子及有质量的费米子均有直接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强度正比于该粒子的质量。
而在当初cern的报告中可以看到。
他们是从双光子末态找到希格斯粒子的,就是说新粒子可以衰变为两个光子。
上过初中物理的同学应该都知道一个知识:
光子不带电。
因此从电荷守恒可以知道,该粒子也不带电。
此外。
由于末态是两个玻色子,也可以知道新粒子必定是个玻色子。
再然后根据朗道-杨定理的结论可知,自旋为1的粒子不能衰变到两个光子。
因此新粒子的自旋只可能是0,2,3……
接下来cern又测量了新粒子衰变到ww、zz的截面及角分布并做了拟合,发现一切都与【自旋为0的cp++粒子】符合得很好。
最后cern测量了新粒子到bb、、tautau的末态以及新粒子与tt的联合产生,发现也与标准模型的假定符合得很好。
因此就可以得出结论:
这个新粒子就是希格斯粒子。
这就是判定一颗粒子能和哪个模型对标的真正依据。
没用的知识又增加了.jpg。
所以此时这些专家比的就是对粒子模型的认知度,而非计算能力之类的其他能力。
“自旋1/2……这与之前威腾教授他们计算出来的数值是相同的,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属于标准的能量局域化的场构型……”
“ll3过程截面最大,符合四阶费曼图震荡……”
“呱唧呱唧……”
结果看着看着。
陆朝阳忽然眉头一皱。
他的目光停留在了一份编号43967777的报告上,眼中露出了一丝疑惑。
这是一张大事例的波段信号数据标,记录了一个tautau+gaa末态的细小鼓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