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所说的例子很好理解,因此很快,就连乔彩虹都大致明白了他的想法。
小半分钟后。
完整思考了一遍可行性的郑涛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角,对徐云问道:
“韩立同志,你说的这个方案……有什么正式名称吗?”
徐云朝他点了点头:
“有,它的名字叫做调谐液体阻尼器。”
喜欢玩亚索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地面上感觉到的微风到了数百米的高度,风速能达到数十米每秒。
等到了三百米的高度。
风的作用可使摩天大楼每平方米承受8公斤的力,使大楼产生明显的振幅。
更严重的是。
风绕过摩天大楼之后,会在大楼后面形成不对称的漩涡。
漩涡从大楼两边交替脱落时,左一下,右一下,会作用于大楼一个周期性的力,引起大楼振动。
当风力达到某一程度,大楼可能会发生共振。
这种情况下。
大楼的晃动幅度会越来越大,甚至……
倒塌。
因此长久以来,人们设计了很多种可以避免共振的方法,用以保证大楼安全。
比如说利用不对称形体、斜交网络桁架结构等等。
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
大概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建筑行业出现了一项影响深远的新兴技术。
那就是……
阻尼器。
最早的阻尼器就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块,当建筑物在风的作用下晃动时,风阻尼器会像钟摆一样运动。
风把能量传给以建筑物,建筑物又把能量传给质量块,质量块会以与大楼相反的方向晃动。
质量块与建筑物之间的液压缸通过摩擦等方式将机械转化为热量释放,因此建筑物的稳定性得以保持。
这项技术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传入国内的时间就更别说了。
国内阻尼器的概念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并且得到广泛传播,大概要在2021年7月前后。
当时台风烟花袭击魔都,有华夏第一高楼之称的中心大厦开启了防风抗台手段。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有着“魔都慧眼”之称的巨型阻尼器。
这个阻尼器由一个重达1000吨的质量块和吊索构成,它与主体结构的共振,能消减大楼晃动。
在烟花袭击魔都当天。
这个词条甚至占据了热搜榜一很长时间,第二是汪峰发新歌。
另一个可以体现阻尼器属于新兴技术的数据,则是阻尼器的应用场景:
即便是在2021年。
整个魔都装有巨型阻尼器的摩天大楼都只有两座,分别是中心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羊城甚至一座都没有。
当时网上还冒出了一个梗。
说是因为羊城黑人较多,所以才没有阻尼器……
咳咳,言归正传。
实际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