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不南渡

衣冠不南渡 第379节(3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曹髦说道:“重要的不是赏赐的大小,而是谁人所赏,得到皇帝的恩赐,这岂是钱财所能比的?”
司马炎没有再说话。
曹髦想要改变大魏,那就得从思想方面来改进。
大魏的风气非常的不好,颓废,避世,消极,享乐,魏晋的统治者们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是造就了这一切,天下的官吏们会那般的不堪,一来是考核办法出了问题,二来就是思想出现了问题。
曹髦可以将改造制度的事情交给大臣来操办,而思想上的改造,他还是想着自己要多出力。
大魏的太学,可以说是大魏最重要的思想交流地。
很多学术都在这里诞生传播,很多大佬都喜欢在太学里传播自己的学问,王肃和郑冲就曾多次在太学里公开讲经。
因此,太学是曹髦改造天下思想的一个重要根据地。
曹髦先前派司马炎前往太学,帮着自己看看太学内的情况,包括授经博士,以及诸多的学子们,顺便奖赏一些能给予重任的学子们。
司马炎做的很简陋,他直接将自己在太学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日记,或者说游记。
记录自己进入太学后所看到的诸多东西,甚至连交谈都写了下来,然后就将这个东西当作上表递给了皇帝。
他这种东西但凡不是交给曹髦,交给其余皇帝看,都要以大不敬的罪行给砍头了。
谁家大臣是这么写上表的!?
这玩意的格式和规矩你是一点都不在意啊。
尽管这上表有些简陋,但是曹髦还是非常满意的,起码没有太多的修饰,没有刻意的隐瞒,主打的就是一个真诚宽厚,很符合安世的为人。
通过他的上表,曹髦即使没有去过太学,却已经对太学有了些认知。
大魏的太学,是从文皇帝时期开始重新设立的,主要还是效仿后汉的制度,一部分是招募年长有贤名的人来治经,一部分是招募年少的童子郎来经学启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