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对这项制度进行了改良,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评议人物,划分品级,按照规定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然而到了后来,越来越注重门第,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土族”。
到了隋唐时期,又继续发展了,入仕主要是门荫、科举和杂色入流,这三条途径。
杂色入流暂且不谈,门荫制其实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延伸,而科举制才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总的来说,朝廷选官是越来越公平。
然而世家大族自有世家大族的骄傲。长期以来,五姓七望以门荫入仕为荣,以科举入仕为耻——和一帮寒门子弟争进土,丢不起那个人!
结果,整好赶上朝廷对五姓七望的持续打压,他们在官方的势力是一天不如一天。
直到大周建立,武则天越发“重雕虫之技”,五姓七望才痛定思痛,鼓励族人参加科举。
这是一步妙棋,五姓七望长期联姻,不仅族内子弟大都是俊男美女,而且家学渊源学风甚正。有大家族的资源支持,他们修身求学的条件可比寒门子弟强了不止百倍,所以他们中进土的比例,也比寒门子弟高多了。
在崔耕记得,历史上到了盛唐,乃至晚唐,朝廷大概一半的宰相都是出身于五姓七望,实现了世家大族的中兴。
说实话,五姓七望之所以做这个决定,实在是被朝廷打压的没办法了,不得不“迎~合上意”。
从历史大势上考虑这个问题的人,不能说没有,但只是模模糊糊地有个想法。
崔耕这番话,当真称得上是振聋发聩,拨云见日。
在场的崔氏子弟虽自幼优渥,天生高傲,但好歹都是族中的俊彦,都有几分见识的。他们闻听崔耕的一番分析之后,脸色皆是纷纷一变,再看待崔耕的目光,也与刚才有了些许不同!
就连那七位其他世家的美貌小娘子,都缓缓将目光从崔鲤的身上,移到了崔耕的身上,窃窃私语起来。
“这崔二郎不简单哦!”
“之前听崔家的几位哥哥们说,崔二郎能有今日全凭运气,今日看来怕是大有偏颇呢。”
“若是乡野出身,怎会有这番见识?”
……
一声声溢美之词传入崔鲤的耳中,郁闷得他想吐血,“好,崔二郎你还是有些见识的。不过,本公子的话还没说完呢。五姓七望鼓励族人参加科举,算不得什么秘密。我们真正要保密的,是让族人能考中进土的法子!”
啥?这还有秘密?
这个崔耕真不知道了,不由问道:“考场上全凭本事,如果不作弊的话,还能有什么捷径?”
“当然有了,这个法子就是……”
崔俚扫了崔耕身后的几个手下一眼,缓缓将法子对着崔耕道了出来。
“靠,这就是你们提升中举率的秘密法子?”
崔耕听罢,差点没把一口老血喷出来,“哥们,你确定你没在开玩笑?”
第316章 烟锁池塘柳
不怪崔耕苦笑不得,实在是崔鲤说的这个劳什子秘密办法,简直令人不忍直视啊!
博陵崔氏的族老们,竟然是鼓励族中子弟对对联。借此来提高中举率!
这也算是秘密法子?
不说后世,就说现今文人聚会,行酒令,对对联,这也是家常便饭不是?
但接下来崔鲤将其中的道理掰开碾碎,对崔耕解释了一遍之后。
他又不得不承认,这尼玛确实是个好法子,
大唐年间的进土科考试,主要考的是考诗词歌赋。而对对子,就可以锻炼诗词歌赋基本功。
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寓教于乐,开拓思维。虽然称不上什么创新,但的确是一条可行之策。
崔耕听罢,想着今日双方要彼此考校五道大题,他突然有种不好的感觉,
老天,崔鲤不是要考校我对对联吧?
如果真是考这玩意儿,事情就大条了。因为对对子靠得是深厚的底子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可不是抄诗那种脑子一搜,就能信手拈来的。
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果不其然,只听崔鲤问道:“崔二郎,你人称崔飞将,写诗是一等一的好。我考校你一个对联,这不算难为人吧?”
这下好了,崔耕也只得打肿脸充胖子,硬着头皮应道:“呃……不算。”
“好,那我就跟你对对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