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嘛,为了防止这个,崔青天带着他手下的四大金刚,封常清、宋根海、周鬼和黄有为,以五州除蝗副使的名义,在几个月间跑遍了五州之地,和那些百姓们同吃同住。但凡发现了害人的贪官污吏,马上就绳之于法。要不然咋人人敬称崔长史为崔青天呢,人家当得这个称呼。”
听到这里,中年人却微微摇头,略喊有些奇怪。
不奇怪崔耕的本事,而是奇怪他的人品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好了?自已认识的崔二郎爱惜百姓是不假,但他也就和平常人一样,好逸恶劳,喜欢美酒美食乃至美色。
举手之劳也就罢了,他怎么可能如此如此耐得住辛劳,和百姓同吃同住呢?
这哪是当官啊,分明是给人去当牛做马啊。
这绝对不是让所认识的崔耕崔二郎啊!
其实他哪知道,崔耕完全是被吓的。
自从除夕之夜,崔耕得到庐陵王插手五州的消息之后,就一直寝不安枕,食不知味。
大灾一起,整好是起事的大好机会啊,庐陵王焉能放过?
自已身处其中,帮庐陵王携五州一起造反?注定失败!
帮武则天?人家庐陵王日后是要登基坐殿的,到时候能饶得了自已?无
论选哪边,自已都注定是没有好下场滴。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谁也不选,谁也不帮!
而要想真正置身事外,谁也不沾边,首要前提就是要将这场蝗灾完全消弭,让庐陵王和契丹孙万荣没有起事的机会。没了机会。想必以庐陵王谨小慎微的心性,自然就会熄了那番心思。
所以,崔耕对这场旱灾是尽心尽力,不仅请了林张两个大海商来帮忙,还亲自上阵,主导着整个以工代赈的工作。
几个月下来,他累得形销骨立,又黑又瘦。远远看去,哪是风度翩翩的崔长史啊,分明是一个种田的老农!
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崔青天”一词不胫而走。现在如果有人在五州之地,敢说崔青天一句坏话,保证被人打死都没人报官。
伙计对崔耕的敬仰之情,中年人当然也听得出来。
突然,他叹了口气,道:“所谓蝗虫大补云云,恐怕是崔二郎编的吧。虽然百姓灭蝗,消弭了大灾,恐怕最终上天会降灾于崔二郎啊!”
“那不能够,绝不能够!”伙计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道:“你这人咋不盼着点好的呢?告诉你,如今崔长史不仅没病没灾的,还得了天大的好处。”
“哦?什么好处?”中年人发誓,他今天的好奇和八卦,绝对是史无前例的。
伙计道:“就是今年,陛下改元证圣您知道吧?”
中年人呵呵一笑,说道:“你这伙计真当某家是乡巴佬不成?这么大的事儿,我岂能不知?据我所知,咱们大周有个高僧叫义满,历时二十五年,游经三十余国返回洛阳,带回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陛下听说继玄奘之后又一位西行取经的高僧满载而归,亲自来到洛阳城东门外迎接,垂问赏赐,礼遇甚厚,并且改元证圣……哦!我知道你说的好处了!”
说到这,中年人恍然大悟,道:“你是想说,上个月陛下因为定魏冀翼沧五州蝗灾平息,安然无恙,特意嘉奖崔二郎的事儿吧?崔二郎让蝗灾平息,证明了陛下德行深厚,整好应了‘证圣’二字。”
“可不是吗?您说这是不是天大的好处?”伙计道:“您瞧着吧,这肯定单单就是个开始呢。崔长史这么一个有本事的好官,定当百子千孙,公侯万代!”
闻听此言,中年人却是摇了摇头,貌似并不怎么同意伙计的说词,随后说道:“小伙计啊,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报应循环,轮回不爽。灭掉了这么多蝗虫,崔二郎他…哦,也就是你们的崔青天崔长史…恐怕是”
“恐怕啥呀?老客,你这说话一顿一顿的,怪渗人的!”
“诶,恐怕你们这位崔长史崔青天,马上就要大祸临头喽!”
第349章 祸从天上来
这位富态中年人,并非别人,正是崔耕口中的四郎大兄,上官婉儿的心腹刘老四。
谁知他此言一出,险些没被瓷器店的伙计们打死。
店中伙计姑且念在他乃外地客人初来定州,不知崔青天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这才让道个歉,然后花重金买下了“云龙呈祥”的瓷瓶,方肯作罢了事。
刘老四也不与这帮平民计较,他身负重任,更不敢再做耽搁,快马加鞭,离了恒阳县,直奔定州城而来。
次日,他入了城打听到崔耕在定州城中的府邸,然后向崔府门房递上了自已的名刺。
听说是刘老四来了,崔耕赶紧亲自相迎,人未至,爽朗的笑声便传至了门口刘老四耳中:“哈哈哈,四郎大兄,稀客啊!每次见了你准有好事儿,这次来又给弟弟我带来什么好消息了?”
“嗨!什么好消息啊,这次的消息是坏的不能再坏了。”
刘老四往四下里看了一眼,急道:“二郎啊,这次杂家是偷偷来的,有什么话咱们进了府再说。”
崔耕也注意到刘老四此番来定州,嘴边好像特意贴了两撇小黑胡子,应该是避人耳目吧?
再听他说带来了坏消息,心中更是一紧,赶紧将他让进了府,请进了自家的堂屋中。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