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进来,就恭恭敬敬地连磕了几个响头,道:“徒儿参见恩师!”
其实崔耕比论功仁也大不了几岁,赶紧以手相搀,道:“论公子,咱们俩这师徒名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你我都心知肚明。到了现在,指南针、沙盘和望远镜的要点,本官也都告诉你了,你就不必如此委屈自已了吧?不如以后……咱们平辈相称?”
在崔耕的想法里,论功仁就应该高高兴兴地答应下来。毕竟,没有谁想平白无故地多一个年纪差不多的师父不是?
孰料,人家论功仁连连摇头,道:“恩师这是说得哪里话来?徒儿虽是蕃人,却也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难不成,儿子还能和老子同辈相称?”
“呃……这……”崔耕被论功仁堵得一阵没脾气。
他想了一下,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论公子在吐蕃的地位,跟吐蕃王子差不多。从小到大,不知拜了多少人为师了。千万别告诉我,你对每个人都那么尊敬。”
“对每个人都那么尊敬,当然是不可能的。”论功仁面色诚恳,道:“关键是,恩师值得徒儿如此尊重!”
“此言怎讲?”
“恩师乃岭南道清源县人……”
也真难为论功仁了,在大周的这段时间里,竟然把崔耕的过往,了解得清清楚楚,
为武荣折冲府长史时生擒倭皇;任岭南道肃政使时,屡破冤案啊任江都县令为民请命,天降甘霖啊;为定州长史时,平定蝗灾啊……
一桩桩,一件件,被论功仁说出来,不仅没有一件遗漏,而且绘声绘色,宛若亲历,甚至略带夸张!
崔耕听了,面含微笑,心中暗忖,平时倒不觉得,现在仔细听旁人一说,原来哥们我这么牛逼啊。
封常清则觉得,奶奶的,这个吐蕃人也太能白话了吧,哪怕宋根海跟他比起来,也得相形见绌,看来大人身边的第一马屁精的位置,要换人了。
说到最后,论功仁总结道:“不错,弟子原来拜恩师为师,的确是存着很多功利之心。不过,自从知道了恩师的过往之后,弟子已经是心服口服外带佩服。还请恩师,不嫌徒儿愚鲁,真心诚意的收下我这个不成材的弟子!”
“这样啊……”崔耕迟疑道:“让我诚心教你也不是不行,但是……你马上就要带着令兄的灵柩返回吐蕃了,我就是想教你,也没时间啊!”
“没关系,只要恩师答应就成,弟子护送兄长的灵柩回去之后,用不了多久,定会再回大周,聆听师父的教诲!”
人家论功仁的姿态放得如此之低,崔耕总不好意思拒绝。
再者,现在吐蕃是论钦陵当政,他的长子论功行又已经死了,这论功仁的地位就跟吐蕃太子差不多。能做论功仁的老师,就可以影响吐蕃对大周的战略,如此大好的机会,崔耕又怎能错过?
他点头道:“好,就依贤徒所言。”
论功仁再次跪倒行礼,把头磕得梆梆做响,道:“弟子拜见恩师。”
原来论功仁拜师,只是双方各取所需罢了,现在这次行礼,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拜师仪式。
然后,崔耕珍而重之的回礼,双方重新落座。
论功仁问道:“徒儿即将返回吐蕃,不知恩师有什么要交代的没有?”
有什么交代?
崔耕绞尽脑汁,回想后世的记载,忽然面色微变!
第491章 各方风云动
崔耕变脸的原因,不是因为想到了吐蕃什么重大事件,而是……他什么都想不起来。
这可太奇怪了,按说通过“荒唐大梦”,他对后世的大唐、吐蕃、突厥的记载都应该了若指掌。
可奇怪的是,关于最近一段时间的吐蕃记载,崔耕是一点都想不起来了。
其实这事儿早就有些端倪了,比如说,当初拉达米珠曾经假扮吐蕃王子都松芒布,其实那时候都松芒布已经是吐蕃赞普了。但是,崔耕丝毫没感到异常。
后来,在和拉达迷珠的婚礼上,太平公主说到吐蕃权臣“论钦陵”时,崔耕还是毫无印象。
现在仔细想来,这些事儿非常不正常啊!
当然了,现在不是考虑这个异常的时候,崔耕想了一下,道:“为师想说的是:现在吐蕃赞普都松芒布年近三十,年富力强。而你父亲论钦陵不仅手握大权,还屡建奇功。主弱臣强,这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啊?”
“这个……恩师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了?”论功仁颇有些不以为然地道:“现在朝中大部分大臣都向家父效忠,甚至王宫中都有家父的耳目,都松芒布再年富力强,能翻出什么风浪来?”
“那可不尽然,来,为师给你讲两个故事……”
崔耕给论功仁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康熙智擒鳌拜。当时鳌拜的权势,可比论钦陵如今的权势大得多。然而,几十个布库少年,就把局势完全翻转。
崔耕讲的第二个故事,其实是发生在吐蕃。具体是什么朝代,崔耕因为那个异常,已经记不清了。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吐蕃赞普,被权臣拘禁在牢房之内,马上就要被权臣杀掉了。可是,那牢房的守卫,同情赞普,竟把他放了出来。
结果,那赞普出了牢房,在大街上说:“我是你们的赞普,你们愿意随我讨伐权臣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