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天晚上,庐陵王李显、王后韦氏、老骗子韦什方和崔耕团团围坐,开了一个小会。
崔耕明白,因为当初共患难的经历,韦后可以当李显一半的家,
所以,他刚一落座,就道歉道:“当初九公子之事,实在是各种阴差阳错,事急从权,还望王后见谅。”
韦后小聪明有余,大智慧不足,哼了一声道:“崔著作是不是以为,有了迎回庐陵王的大功,你害死韦昭的事儿,就可以揭过去了?”
“呃……微臣以为,我不只有迎回庐陵王的大功。害死九公子的事儿嘛……我足以用其他的事儿弥补。”
韦后不以为然地道:“哦?这可奇了,你崔耕除了平了契丹之乱,坏了庐陵王的大事之外,还有什么功劳?
“微臣的功劳,不是在现在,而是在未来!”
“未来?”
“不错?王后,您可忘了父兄之仇?微臣无论杀九公子还是迎庐陵王回洛阳,都是为了有朝一日,他能重登大宝!到了那时候,微臣固然高~官得坐骏马得骑,而您……不是也有机会报那深仇大恨了吗?”
“父兄之仇……”
韦后口中缓缓吐出这四个字,眼角一阵湿润,脑海中,泛起几年听过的一个消息。
当初,李显被贬为庐陵王,自已的父亲韦玄贞,以及四个哥哥,两个妹妹妹,都吃了挂落儿,贬到容州。
当时,容州当地的蛮人统领宁承兄弟,看上了自已的两个妹妹。父亲坚决不从,被活活气死。
母亲不从,被宁承兄弟所杀,四个哥哥也被砍了脑袋!唯有两个妹妹委屈求全,嫁给了宁承兄弟。结果,却被他们活活折磨死!
每每想到此事,自已都真恨不得生食宁承兄弟之肉,渴饮这俩畜生之血!
崔耕察言观色,趁机建言道:“现在庐陵王仅仅是一个闲散王爷,地方官当然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若庐陵王身登大宝,不用他老人家下旨,就有的是人殚精竭虑,想尽办法,将二贼的首级,献到您的面前。难道为您的父兄之仇,还及不上九公子的一条命吗?”
“这……”韦后迟疑道:“你崔耕敢肯定,陛下让夫君回京,是有意立他为太子?甚至……庐陵王有机会重登大宝?”
这时候不表忠心,什么时候表忠心?
崔耕跪倒在地,道:“微臣敢以性命担保!”
韦后道:“假如你猜错了,就给九公子抵偿兑命?”
“不!假如微臣猜错了,就……”崔耕坚定地道:“就让微臣用这条命,让臣的这个猜测变正确!”
“好,崔著作说得好!”韦什方看向李显,道:“有崔著作这等忠臣辅佐,王爷何愁大事不成?”
李显也打圆场道:“崔著作当时也一片忠心,莲儿,你莫多作苛责了。”
“好吧,那本宫就对你崔耕听其言观其行了。”
“多谢王后娘娘海涵!”
其实崔耕也不是怕韦后,毕竟李显的人品还是相当好过硬的。现在把话挑明,只要她在回京的路途中,顾全大局,不出什么幺蛾子就好。
见说服了韦后,崔耕轻咳了一声,开启了正题,道:“外面有房州刺史衙门大军围困,不知王爷,可有什么脱困的预案没有?”
李显苦笑道:“袁立诚颇有手段,本王的一些小手段早已失效。对了……崔著作你甘冒奇险,进入王府,应该有什么后招吧?”
崔耕和韦什方对视一眼,微微一笑,道:“当然。如果王爷没有什么意见的话,且听微臣说说自已的一个浅见……”
第502章 后车可为鉴
在历史的正常发展中,没这么麻烦。当时武三思并未举荐二张入宫,因为太平公主的关系,二张实际上是站在庐陵王一边。
结果,武则天随便下了一道圣旨,以为李显治病之名,命员外郎瑕丘人、徐彦伯接庐陵王入洛阳,太子之位的更迭就算是完成了。
但是现在不行,武三思和二张拧成了一股绳,连一州刺史都可以随意更换,最后竟兵围了庐陵王府,想把他救出来真是难比登天。
幸好崔耕有后世的记忆,想到了一个“前车之鉴”——八百年后,大明建立,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建文帝登基,开始削藩,派兵围了燕王朱棣的府邸。
朱棣不甘就戮,先是装疯卖傻,后又故意示弱,终于诱杀了前来捉拿他的官员,攻占北京城,开始了靖难之役。
待听崔耕以说故事的方式,将燕王朱棣起兵的经过讲完之后,庐陵王沉吟半晌,苦笑道:“崔著作有所不知,本王和那燕王不同,我这庐陵王府内非但颇多武三思的眼线,而且府内侍卫也称不上精锐。真冲突起来,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啊!”
韦后一直看崔耕不怎么顺眼,轻哼了一声,道:“我家王爷当初要不是对那些细作一直装聋作哑,又怎么可能过这么多年太平日子?崔著作也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崔耕道:“哪里,王爷和王后娘娘都误会了,微臣不是想让您照方抓药,只是提供点启发而已。燕王的目的是起兵谋反,庐陵王只是要出房州城,就不用搞那么大阵仗了,咱们只用学燕王朱棣的第一步就行——装疯卖傻?”
韦后道:“哼,你刚才还说王爷日后要身登大宝呢,现在装疯卖傻,有朝一日人们谈论起来,岂不大失体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