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

奋斗在盛唐 第491节(1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狗屁的两权相害取其轻,狗屁的弄巧成拙!”崔耕指向李休的鼻子,道:“你李休这纯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已做不到的事,凭什么别人就做不到!”
李休眉毛一挑,道:“哦?看来你崔二郎是对自已的方案,非常有信心了?那就不妨把这个一年能赚七百万贯钱的生意,说出来吧!哼,我就不信了,就是给你一个金矿,每年也不可能挖七十万两吧?”
“诶,还真被李休你说着了,本官说得,就是金矿!不过,这个金矿,不是在大周,而是在……扶桑。此国境内,有两座大矿,扶桑人尚且无人得知。其一为金矿,总值绝不在五千万两之下。其二为银矿,更是在亿两之上,而且俱是露天大矿,非常容易开采。”
李休可没被这么大的数字吓住,道:“那两座矿藏,你是怎么知道的?又怎么证明这个矿藏的存在?”
崔耕之所以知道这事儿,是根据后世的记载。当然了,不能实话实说,崔耕索性编了一个故事。
话说泉州海商林知祥,屡次往来泉州和扶桑之间做买卖,偶然间在海上救了一个异人,那人为了报恩,将两座宝山的位置告诉了他。
林知祥亲自带人前去,果然那个异人所说句句属实。但是,光知道宝山的位置可不成,这么大的利润,小打小闹还行,如果动静大了,势必传扬出去,引来扶桑的倾国之兵,以他的实力可扛不住。
后来,崔耕和林知祥交情好,林知祥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问崔耕怎么有办法,神不知鬼不觉的开采黄金。实在不行的话,和朝中哪位贵人合伙也行啊。不过,得让崔耕作保,别最后自已的份子,被那位贵人都吃干抹净了。
崔耕既没有秘密开采黄金的法子,也没找着合适的贵人,此事就此搁置下来。
现在既然陇西李氏主动提出此事,那就好办了。五姓七望动用自已的私兵,联合开发这两座宝山,当无问题。
这事儿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连李英夏都有些相信了,道:“果有此事,不知二郎你有什么凭证没有?”
“那两座宝山,远在扶桑,我能有什么凭证?不过……”
“怎样?”
“我有几个旁证。大家请想:我为了海上航行方便,曾经发明了三样技术:一个是水密隔舱术,二为指南针的技术,三为望远镜的技术。若无两座宝山的吸引,单凭一点点交情,我能为林知祥办那么多事吗?”
“诶,对啊,有道理!”
五姓七望自视甚高,看不起商人,崔耕所言,倒是非常符合他们的逻辑,马上就有人点头应是。
双方陈词已毕,接下来就该投票了。
一个是现成的每年一百万贯,一个是金山银海,这可怎么选择呢?
虽然说,崔耕的话未必全然可信,而且这矿产需要自已开采和保护。但是,别忘了,李休还能当几年秘堂之主?按规定,无论他获得多少支持,四十岁也必须退休。而这两座金山,却可以开采数百年,传之于子孙!到底孰轻孰重,那还真不好说呢。
人们面面相觑,议论纷纷。
一个时辰后,李英夏往四下里扫视了一圈儿,道:“这么长时间,想必大家都考虑清楚了,本族长宣布,现在开始……投票!”
第576章 官场来争雄
陇西李氏,祖堂议事厅。
十三名族老,每人手持一个象牙玉板。玉板上面,雕刻着持有者的名姓。
现在,他们将自已手持的象牙玉板,放到分别标记着崔耕和李休的木蓝里面。
功夫不大,结果已然揭晓:五对八。八人只看眼前之利,投给了李休,还有五人投给了崔耕。
第一题,李休胜!
李和安慰道:“七倍的差距,被缩小到不足两倍。二郎,你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此非战之罪,还是莫放在心上。”
崔耕微微一躬身,道:“让李老爷子挂心了,在下其实也没什么不服气的。”
这话倒是崔耕的心里话。本来么,一个是长远利益,一个是眼前利益,世间还是只顾眼前利益之人为多。能有五人支持自已,让自已输的不算太难看,已经算不错的结果了。
稍后,李英夏念出了第二题,道:“毋庸讳言,我陇西李氏这几年在官场上的势力大不如前,甚至屈居于五姓七望之末。现在就请二位说说,当上秘堂之主后,如何为陇西李氏提供官场上的助力。”
我嚓!
听了这话,崔耕好悬没骂出声来。
无它,这条跟上条一样,同样是七倍的差距。换言之,现在自已不是在和李休争,而是在和一个六倍于五姓七望的势力争,通过正常手段,绝对无法追平!
而正在崔耕一阵郁闷之际,人家李休已经在侃侃而谈了。
他朗声道:“众所周知,秘堂在官场上的势力非但不在五姓七望之下,而且不显山不露水,非常隐秘。吾身为秘堂之主,当用这股势力,帮助陇西李氏子弟升官。假以时日,定能让陇西李氏重为五姓七望之首!”
顿了顿,又加了一句:“实至名归!”
当初,大唐立国,李氏皇族强攀自已为陇西李氏之人,并且认定陇西李氏为五姓七望之首。其实,当时博陵崔氏的实力,绝不在陇西李氏之下,只能说半斤八两。
那时候,陇西李氏一边在官面上委委屈屈地承认,大得好处;一边私下里又十分傲娇地表示,皇室不堪为五姓七望之人,保持了一个好名声。
只是名义上的五姓七望之首,就如此风光了,那这个实至名归的五姓七望之首又是什么滋味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