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

奋斗在盛唐 第507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崔耕听了这话,好悬没气乐了。倒不是气他看不起自已,而是他太狂了,连《将进酒》这个千古名篇都丝毫不放在眼中。
崔耕轻咳一声,道:“杜大人此言说得甚是,在下也觉得崔耕的诗没啥好的,天下诗人您老当属第一。呃……在下见了您之后,心有所感,想赋诗一首,送与您老,不知您可否赏脸一听?”
吃人家的嘴短,杜审言点头道:“嗯,说来听听,老夫今天心情好,可以对你指点一二。”
“您听好了:今朝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这诗乃是杜审言未出生的孙子杜甫所作,专门用来称赞李白的,前几句用在杜审言的身上,毫不违和。
另外,杜甫为啥叫诗圣?主要是人家做的诗,言之有物,对仗工整,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还有最关键的,杜甫的诗风,家学渊源,正是杜审言最喜欢的调调!
杜审言听完了这首诗,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愁,喜的是这首诗不仅写的好,而且把自已捧得高高的。忧的是……刚才不是说指点眼前这个年轻人吗?此诗毫无破绽,自已该说啥呢?
他沉思半晌,最后勉强道:“崔小哥的这首诗,做的着实不错。不过,可惜啊,有一点稍稍美中不足。”
“什么美中不足?”
“这首诗总共是八句话,看起来是完结了,但总给人感觉还有很多未尽之意。”
当然有未尽之意了,这首诗的后面几十句,就该写李白的功绩了,崔耕怎么可能照?
他微微一笑,道:“杜大人所言极是,小子我才疏学浅,写到这里,就不该该如何续笔了。不如您老接上几句,让小子我开开眼界?”
“也好!”
杜审言答应的虽快,但真想续诗的时候,可有些傻眼了。毕竟,他的水平,确实比杜甫差着一大截。现在,他刚想起来两句,跟前文一比,就大感相形见绌,这可怎么往下接?
但是,话说回来,既然答应了,不接也不行啊。不但不能不接,接的慢了也是大大的丢脸啊。
这可怎么办?
“哈哈哈,恶人自有恶人磨,杜兄,想不到你也有今天!”正在杜审言一阵为难之际,帘栊一挑,走进一个人来。
第599章 被迫做卧底
来人不但杜审言认识,崔耕也认识,此人叫徐彦伯,现在官居修文馆大学土一职,文采相当出众。
洛阳认识崔耕的人很不少,他这次秘密回京,当然略作装扮,不是熟悉的人仔细看,还真认不出来。
徐彦伯和崔耕也就是在早朝上见过几次面已,当然不怎么熟悉。他的目光在崔耕的脸上稍微一扫,就转向了杜审言,道:“杜兄,别来无恙乎?”
杜审言连宰相都看不起,对徐彦伯就更有心理优势了,轻哼一声,道:“杜某人身陷囹吾,这像是无恙的样子吗?徐学土这般问话,也忒没诚意了一些。”
徐彦伯知道他的臭脾气,也不计较,道:“身陷囹吾没关系,马上就能放出来。就是令公子的案子,想必也是有惊无险,不日就有结果。”
“嗯?”
提到杜并,就不由得杜审言不动心了,道:“徐学土,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莫非陛下有旨意下?”
徐彦伯面色一肃,道:“不是陛下让我来的,而是张常侍。”
“张昌宗?”
“正是。”徐彦伯道:“张常侍有交代,只要你入京城之后,上一道奏章,请为《三教珠英》编纂官。他就可以给杜小公子一个任命书,说他早就是左控鹤监的监卒。左控鹤监本就有监察百官之责,危机关头可临机决断,杀一个小小的周季重又算得了什么?”
杜审言为难道:“这……容某三思。”
“三思什么啊?”徐彦伯劝道:“也就是现在,张常侍和太子那边斗得厉害,才要借一下你家小公子的名气。要不然,他才懒得管这档子事儿呢。”
“可是……”
“可是什么?投奔张常侍名声不好?你杜审言怎么就那么爱惜羽毛呢?难不成,你的名声,比宰相李峤还金贵,比天官侍郎张锡还金贵?更何况……”
顿了顿,徐彦伯恶狠狠地补充道:“你得想明白,拒绝张常侍的后果!”
杜审言虽然在文学之事上非常狂妄,但是这膝盖着实不咋硬。他很快就做好了心理建设:文章四友里面,李峤、崔融、苏味道都有投靠张昌宗的经历,我最后才投靠,不丢人!再说了,这不是为了儿子的性命着想吗?他小小年纪就为父报仇,总不能让他落个没下场吧?
想到这里,杜审言点头,道:“好吧,就依徐学土所言。”
“嗯,很好,也算我不虚此行。诶,对了……”徐彦伯又看向了崔耕,道:“这位小哥是哪里人氏?姓字名谁?刚才你那首诗,可是相当不错呢,竟然能让老杜明知意犹未尽,却不能续上几句。”
“在下叫崔英,剑南道成都人土。”
“成都人?这口官话说得着实不赖,本官还真没听出来。你来洛阳干什么?”
“今年乃大比之年,在下是进京赶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