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耕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道:“办法很简单,让临淄王主动认输不就行了?”
李隆基好悬没气乐了,道:“本王九岁的时候,就敢直叱武懿宗。姓崔的,我倒是奇怪了,你凭什么有把握,让本王认输?”
崔耕笃定道:“我说三个字儿,你必定认输无疑!”
“哪三个字儿?”
“张九龄!”
“什么张九龄?”李隆基满脸茫然之色。
但是,在场的其他人,却很快有人反应过来。
“张九龄不就是那个新科状元吗?崔涛夫提这个干什么?”
“嗨,这事儿不是明摆着的吗?老兄你想想,什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一篇旧作啊!现在问题来了,临淄王什么时候到过海上?”
“你的意思是……这首诗不但是他抄的,而且是抄张九龄的?”
“还被人抓住了痛脚呢,临淄王这次丢人算是丢大发了!”
……
阵阵议论声传入李隆基的耳朵里,直如利刃穿心,又似身坠火海,简直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没错,这诗的确不是李隆基自已写的,而是李休巧妙安排找人代写。但是,他万没想到,这首诗的来历,竟然已经泄露出去了。
李隆基怒视李休道:“张九龄?”
李休比李隆基还难受,苦涩道:“是,是张九龄!”
事实上,李休也委屈啊:尼玛这叫什么事儿啊,本来自已安排的好好的,先收买了夜来身边的丫鬟,让她建议夜来以月为题,让李隆基作诗。那丫鬟和夜来虽然名为主仆,却情同姐妹,当不会失手。
然后,自已又花重金,从新科状元张九龄那买了一首诗作。
万没想到,这张九龄口风不紧,竟然把此事泄露出去了,这让自已如何向临淄王交代?
其实,李休还真是冤枉张九龄了,崔耕知道此事,不是根据诗作,而是根据后世的记载。
崔耕笑眯眯地道:“临淄王,是我再多说几句,还是您主动认输呢?”
“小王认输!”
“好,临淄王愿赌服输,也算条汉子。”
然后,崔耕又看向宋雪儿,道:“只剩下一个宋金刚了,以送兄弟你的学问,当无问题?还不快把自已是诗作快快道来?”
“不嘛……”宋雪儿撒娇,道:“崔大哥的文才是我的十倍,不如你先做几个例诗,给我参考一番?”
第625章 鱼儿自投网
“例诗?”崔耕想了一下,吟诵道:“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此诗出自后世王实甫的《西厢记》,文词优美,脍炙人口,崔耕甫一念出,众人就齐齐眼前一亮。
然而,还没等他们叫好呢,崔耕又吟诵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此乃后世欧阳修的千古名篇,照样震得人们一愣一愣的。
紧接着,是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情画意,宁静优美,令读者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
简短截说,崔耕连诵九首佳作,道:“宋贤弟,可够了吗?”
“够了,够了。”
宋雪儿轻咳一声,站起身来,侃侃而谈道:“当世诗作第一,当推如今的剑南道查访使崔耕崔飞将。想当初,他一首《二十四桥明月夜》,抱得美人归,传为佳话。如今,崔兄应小弟之请连做九首佳作,可比崔耕当初对卢若兰强多了。”
崔耕面色尴尬,道:“你说这个干什么?”
大厅里的其他人也不明白啊——这宋公子在说啥?怎么拿自已和崔耕的老婆类比?难不成,这个俊俏无比的小伙子,竟是个兔儿爷,看上那个姓崔的了?那他还找夜来干啥?
不过,宋雪儿虽本心如此,却很快就圆过来了。
他来到那绸幔前,道:“宋某虽不能创造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却处心积虑的借花献佛,有九首诗献上。如此心意,不知能否有幸,得夜来小娘子一见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