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就在崔耕等人到了秦州的时候,一个传旨太监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原本的计划。
其人正是刘老四。
随着刘老四抑扬顿挫地把旨意念完,崔耕当时就有些傻眼——武则天让他不必回朝述职,直接赴扬州整治铜钱弊案。
表面上的理由,当然是无懈可击的。
大唐自从立国以来,就一直受着钱荒的困扰,以至于必须“钱帛”共用。但是,尽管如此,尽管有崔耕发明了钱票,“钱荒”还是没有解除。
这时候,一个行当就蓬勃发展了——造假钱。大周官方铜钱,一贯钱重六斤四,民间在铜钱内夹杂铜、锡、镴等贱金属充数,大概是三斤到四斤之间。
转手就是一倍的利润,技术门槛又不高,自从大唐仪凤年间以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假钱对国家税收、信誉乃至治安等方面,损害极大,朝廷屡下禁令,但屡禁不绝。一些盗铸者“或就陂湖、巨海、深山之中,波涛险峻,人迹罕到,州县莫能禁约”。
这种情况,又以扬州附近最为严重,大概占全国假钱数量的四成。
无它,扬州附近多铜矿,所以,这里有朝廷官办的铸钱炉。所以,这里出产名扬天下“扬州镜”。
所以,武则天下令,崔耕以宰相之尊,前往扬州,督查假钱作坊。
这事儿从重要性上讲,完全值得一个宰相全力以赴。再说了,你崔耕不是说过,聚丰隆银号的兴起,可以杜绝钱荒吗?现在钱荒没解决,让你肃清假钱作坊,没问题吧?
没问题才怪!
这些假钱作坊,都是藏在“陂湖、巨海、深山”等等隐秘之地,崔耕捣毁一个两个的容易,捣毁一部分不算难。但是,怎么可能全部捣毁?
不过,不完全捣毁,他就不能回京复命啊,这跟发配出外有什么两样?
原来崔耕出使吐蕃前,处心积虑地对武则天提了一个要求,自已不必一定参加吐蕃赞普葬礼,随时可以看情况回转大周。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来得及参加神龙政变,但被这道旨意一搅合,就算彻底玩儿完。
崔耕眉头紧皱,道:“四郎大兄,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张氏兄弟特意给我下的眼药吧?难道……上官舍人,乃至太子,就没帮我说两句话?”
刘老四苦笑,道:“二郎啊,你这回可真猜错了。出这个主意的,不是张氏兄弟,而是梁王武三思,太子殿下和上官舍人,都乐见其成。”
“为什么?”
“因为太子殿下,着急你去扬州,给他收拾一场烂摊子。”
“啊?”崔耕面色微变,道:“到底怎么回事儿?”
第768章 发配有隐情
刘老四往四下里看了一眼,低声道:“二郎兄弟,咱们是自已人,在这里我有啥说啥,但出我之口入你之耳,出去了我可不认。”
“四郎大兄放心,小弟理会得。”
刘老四直言道:“陛下年事已高,越来越懒政,却又不相信太子殿下,所以,如今的朝政大都操于二张之手,连宰相想见她一面儿都不容易。”
“然后呢?”
“然后,这二张权倾朝野,就有了不臣之心。他们知道对太子殿下直接打压,难免引起太子的警觉,就把主意打到了李重福殿下的身上,指责他在扬州私铸铜钱。”
崔耕心中一动,道:“到底有没有这事儿?”
刘老四意味深长地一笑,道:“太子殿下要笼络大臣,光凭那点儿俸禄怎么成?唐昌郡王岂能不为父分忧?”
那就是确有其事呗。
崔耕轻“唔”了一声,道:“那张昌宗有什么证据没有?”
“为了搜集证据,他派出了心腹,御史中丞胡元礼,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胡元礼这个人,二郎你听说过没有?”
崔耕倒是听说过这位胡御史的几件事。
他在任司刑卿时,性情极为残忍刻薄,不讲情面。当时李日知任司刑丞,每次审查案子,都从宽处理,因而被胡元礼屡屡驳回。而李日知也始终不改判。
有一天,李日知曾免除一个囚犯的死刑,胡元礼不同意,判该杀。案子在两人之间往来复去,双方坚持再三,胡元礼大怒,命人给李日知递话说:“我只要不离开司刑青的职司,此犯就没有活路!”
李日知也命人针锋相对地回话说:“只要我不被面职,此犯就不会判死刑!”
最后,二人将两份判决书一起上报武则天,李日知胜利了,那名囚犯被判流刑。
后来,胡元礼又转到肃政台任职,还是那副残忍刻薄的性子,不知害得多少人家破人亡,百姓恨之入骨。
有一次在宣仁门外,胡元礼被仇人推进泥坑中,幸得禁卫军的救助,才幸免于难。
武则天下令杖罚那个胡元礼的仇人一百,而肃政台也向胡元礼罚款五千,因为他败坏了御史台的声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