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崔耕说道合情合理,清流派也没办法啊,也只得跟着跪倒,道:“谨遵圣命!”
李显越看崔耕越是高兴,道:“既然扶阳王如此得母后信任,朕就封你为礼部尚书,主持母后的葬礼!”
“谢主隆恩。”
本来崔耕和张柬之等人一样,被剥夺了一切职司,成为了只能在朔望日出现在朝堂上的吉祥物。现在可好,又以“礼部尚书”之职,从返朝堂了。
大唐宰相一般是走马灯似的连环换,但礼部尚书相对来说就稳定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礼部尚书比宰相要实惠多了。
张柬之此时望向崔耕的目光中,简直能冒出火来!这是多么好的搬倒武三思的机会啊,竟然因为此子的一句话全毁了。
更关键的是,这次是清流派积极谋划,不仅恶了李显,还毫无所获,崔耕却得了最大的彩头,真是气死人了。
另外,他还深深地怀疑,为武则天立无字碑的事儿,真是她自已提出来的?不是崔耕杜撰的?
事实上,崔耕还真是根据后世的记载提出了此事,毕竟,武则天那块无字碑在后世简直太出名了。
为什么会有这块无字碑,有多种猜测。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为了夸耀自已,表明自已功劳太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免得自讨没趣;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谦虚谨慎,立“无字碑”是为了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论。
最后一种说法,就是难写褒贬,干脆“一字不铭”。
其实,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最为准确。自从武则天以来,无字碑就越来越多。
比如李显也是无字碑,关键是他登基之后,宠信韦后,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说他的好话吧,与事实不符。全说坏话吧,对于本朝皇帝,着实不怎么合适,干脆就给他立了一块无字碑。
还有一位,那就是大汉奸秦桧儿了,没有名人愿意给他写碑文,死后也是无字碑。
所以,一般来讲,后人不想说好话,但不说好话又觉得无话可说,就立一块儿无字碑。
……
……
当夜晚间,汉阳王府内,密室中。
张柬之、袁恕已、王同皎、崔玄暐、敬晖等三十多名清流人土,再次齐聚一堂。
袁恕已恨恨地道:“功亏一篑啊!崔二郎太可恨了,今日竟然彻底站在武三思这一边,让咱们功亏一篑。此子不除,必成大患!”
王同皎道:“现在说这个有什么用?关键是,如何再施手段,把武三思彻底搬倒!”
“难啊,难!此子有陛下支持,再加上崔耕相助,咱们这点子实力,着实没法子跟人家斗。除非……”
“怎样?”
袁恕已猛地一拍几案,道:“再给他来个鱼死网破!”
一个“再”字,他的意图就昭然若揭了。
敬晖道:“万万不可!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皇位上的人姓李,羽林军大部分人不会跟咱们走的!真发动起来,咱们的胜算绝对不到一成!”
袁恕已道:“哪里,我又没说要换皇帝,羽林军凭什么不跟咱们走?”
“不换皇帝?那是……”
“只要把韦后和武三思宰了就行,咱们这叫清君侧。”
张柬之好悬没气乐了,道:“汉朝吴王叛乱,打的旗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这口号无非是块遮羞布而已,早就蒙不了人了。”
“那您说怎么办?难不成,咱们只能坐以待毙?告诉您,薛季昶已经出家当和尚了。”
薛季昶是清流派的中坚人物,一直坚持武三思乃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不过,他认为崔耕有大才而无大志,对朝廷构不成什么威胁,倒是不赞成群臣对付崔耕。
理念不同,最近和清流派渐行渐远。
张柬之讶然道:“什么?薛季昶当了和尚?为什么?”
袁恕已道:“他说,现在武三思已经势大难制,自已虽然有匡扶朝廷之心,却无匡扶朝廷之力,也只能独善其身了。我等败亡后,他会为我等念经祈福的。”
敬晖嘿然一叹,道:“这小子还真做的出来啊。难道……形势果然如此危急?”
尽管理念不同,人们对薛季昶的才学还是佩服的,顿时一股浓重的阴霾笼罩上了人们的心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