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

奋斗在盛唐 第738节(1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此地人口稀少,单靠本地的军力,当然无法应付应对突厥的进攻,所以,就需要其他州府派出府兵支持。对于其他府的府兵来说,这种行为,叫做“番上”。
番上的府兵和朔方道本身的府兵,合称朔方军。
当然了,其他州府的府兵,不可能永远留在朔方道,一般来说,两年一换。
这次崔耕为了顺利筑成三座受降城,打起了番上的主意。
原本的朔方军大概是十四万人,每年有五万人需要调换。现在新兵已至,老兵还没撤走,朔方军达到了十九万人之众。
崔耕下了命令,原本应该撤回原驻地的府兵留下,十九万大军全部参与筑城,争取在两个月内,将三座受降城修筑完毕。
这两个月的时间,大概也就是突厥大军得到消息,再迅速赶回所需要的时间。
然而,本应在三日后到达拂云堆的朔方军第一支队伍,直到第五日才姗姗来迟。
而且,本应到的一万人,现在只到了八千多一点。
……
……
拂云祠,一间偏殿内。
崔耕面沉似水,猛地一拍几案,寒声道:“何弈,失期而至,土卒逃亡,你可知军法无情吗?”
第942章 干活要给钱
何弈现在的官职是灵州都督,秩五品。这一万朔方军,正是他所统带。
五品都督,按说很不小了,但那得分跟谁比。现在算战时,崔耕就是当场命人斩了他,他都没处说理去。
噗通!
何弈毫不犹豫地跪下了,道:“崔相饶命、崔相饶命啊!这事儿不是末将有意拖延,实在是管不了啊!”
崔耕微微一愣,道:“我大唐军法森严,你怎么会管不了部下?”
何弈苦着脸,道:“首先,这事儿咱们不占理啊。本来说好的两年一换的,现在到了日子不让人家走了,土卒们的心里能没怨气吗?”
这倒是个问题。
大唐的普通府兵非但没有军饷,而且服、被、资、物、弓箭、鞍辔、器仗,全是自备。
当然了,也不算完全义务,基本逻辑是:国家分给他们土地,他们承担兵役。
现在是朝廷这边违背了契约,拿一份钱干两份活,人家当然不乐意。
而且,这事儿涉及的不仅仅是今年需要轮换的五万人,还有另外不该轮换的五万府兵呢。
谁知道到时候朝廷不会以此为例,继续值守?
现在朔方军大部分军心不稳,难怪何弈不敢弹压。
崔耕稍稍缓和了一下语气,道:“此事的确是朝廷有些理亏,还有吗?”
“还有就是,这次很多府兵来自京畿地区,其父兄多有在朝廷任职的。这一联合起来,下官实在是惹不起啊。”
“这也真是个问题了……”
崔耕回想历史上的记载,似乎张仁愿筑受降城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最后他一连砍了两百多咸阳土卒的脑袋,才把事情压下去。
现在想来,事情没那么简单。
首先,是说张仁愿杀了两百多人,不是说总共有两百多人逃亡,这是张仁愿在杀鸡儆猴。
其次,特意点名“咸阳”戍卒,是说这些“鸡”的身份不一般,用来“儆猴”的效果特别好。
现在问题来了,张仁愿能干的事儿,崔耕不能干。
张仁愿其人,可以用一个歇后语来形容: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当初他为监军,和大唐名将王孝杰一起抵御吐蕃。张仁愿抓着了王孝杰的一个错处,上表弹劾。结果王孝杰被贬为平民,张仁愿却升为侍御史。
平心而论,王孝杰无论能力还是操守,都算相当不错了。张仁愿和他都搞不到一块儿去,其性情可见一斑。
还有,张仁愿为洛州长史时,甚至将抓捕到的盗贼全部打死。如此残暴,被人们称为“人面而禽心”。
不难看出,为了达到目的,张仁愿已经完全不在乎自已的名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