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

奋斗在盛唐 第940节(1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大军稍微休整一下后,就一路疾行,往渭州前线而来。
当时的情况是,经过多场小战斗的试探后,大唐和吐蕃的主力尽皆集中在渭州附近。
其中吐蕃军有四十万之众,由宰相大相韦乞力徐尚、大将勃盆达延率领。
大唐这边,张仁愿领兵十万,死守渭州城。剑南军十万,由牛仙客率领,在渭州城附近的长城堡驻扎。另外,王晙率府兵十万,驻扎在渭州附近的武街驿。
唐军总兵力三十万,吐蕃军总兵力四十万,大致相等。
到了这时候,崔耕也不着急了。决战这玩意儿,不是想打就打的,得一方出现致命的破绽,或者双方都觉得自已不算吃亏的时候,才会突然开始。
所以,经常是两军对峙几个月,最后在三五天,甚至三五个时辰内决出胜负。
反正王海宾的营盘距离剑南军的营盘只有不到十里地,自已随时能指挥剑南军,那就继续在王海宾的营地内等着呗。
这些日子崔耕的主要任务,还是把郭子仪勾搭过来。
不过,可惜了,虽然他和郭子仪谈得也还算投契,但郭子仪这孩子满脑子忠君报国的思想,虽然对岭南王崔耕的所作所为表示理解,但决没半点投岭南道的心思,崔耕也只能徒呼奈何。
又是五日过去,郭虔瓘的二十万大军也到了,唐军的总兵力达到了五十万。
五十万唐军,相当于大唐总兵力的一半,一旦葬送了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吐蕃人更是不堪,尽管吐蕃人全民皆兵,这四十万吐蕃军也相当于吐蕃全国兵力的七成了。若是全军覆没,吐蕃的下场比灭国也强不了多少。
完全可以说,这是吐蕃和大唐的国运之战,任何一方都承担不起失败的后果。
双方大军不断试探,大战一触即发。作为大唐的先锋军,自然也屡屡出动小规模的部队,与吐蕃的斥候决战。
崔耕带着手下人跟吐蕃人打了几仗,割了十来个脑袋。战绩虽然不算多么显赫,但他这个队一人未死,被誉为福将,在先锋军中小有名气。
郭子仪则表现出了卓绝的军事才能,带着自已的手下很是跟吐蕃人打了几场小规模的硬仗,斩首过百,其中甚至有一名吐蕃的千户。王海宾大喜,将郭子仪提了一级为队正。因为郭子仪为侍卫亲军,其地位比崔耕和王昌胜还高了半级。
唐军中也不光是王海宾的先锋军出彩。
郭虔瓘手下有一名叫张守珪的别将,率五百军押运粮草时,与两千吐蕃军相遇。
结果,张守珪一马当先,杀入吐蕃军中,与之开始了鏖战。最后,张守珪大获全胜,斩首千级,也斩千骑长一名。
如今,郭子仪和张守珪作为唐军中冉冉升起的两颗将星,被称为“大唐双耀”,其名号响彻了大唐这五十万大军。
崔耕当然知道,“帝国双耀”对于这二位来说,是当之无愧的称呼。
“千古完人”郭子仪自不必提,这张守珪同样不简单。
在历史记载中,张守珪累败吐蕃,平定契丹之乱。李隆基能开创开元盛世,在军事这方面,有一半的功劳,得算人家张守珪的。
以至于有诗赞张守珪道:“国之重镇惟幽都,东威九夷北制胡。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
崔耕听说了张守珪的名号之后,心中一阵痒痒,直想将其收入麾下。
但是,这边郭子仪还没搞定呢,又哪来的时间去见张守珪?再说了,崔耕身份尴尬,在先锋军中还好,这里都是丰安军中的土卒,没人认识他。而郭虔瓘统带大军二十万,身边藏龙卧虎,保不齐这里面就有人认识他。所以,崔耕尽管明知张守珪的厉害,还是没有与之接触。
人算不如天算。
这一日,崔耕正在自已的帐~篷内闲坐,王海胜匆匆忙忙跑了进来,拉起崔耕的手就往外走。
“崔兄快来,出大事儿了!”
“怎么了?”
“张守珪你听说过没?今儿他也不知道吃错什么药了,来到咱们的大营内,污言秽语地挑战郭子仪,二人已经打起来了!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你鬼点子最多,赶紧劝劝他们吧。”
“等等!出了这么大的事儿,王节度不管?”
“嗨,你又不是不知道,王节度那人是出了名的不靠谱。他不但不劝,还在一边呐喊助威呢。我都怀疑,没有他拱火,这场架根本就打不起来。”
这还真是想瞌睡遇着了枕头!
崔耕高兴道:“好,你头前带路,我去看看,能否做个中人,帮郭子仪和张守珪……说和说和。”
第1222章 智分二名将
情况紧急,崔耕带着杨玄琰、宋根海等人,和王昌胜一起,急步往中军帐走去。
本来崔耕以为,会听到阵阵的起哄叫好声。然而,出乎他的预料之外,到了现场,但见先锋军诸将几十人围城了一个大圈儿,人人面色严肃,除了一阵阵拳掌交接之声外,竟是一片寂然。
王海宾更是一改以往的混不吝之色,面色发白,额头上渗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