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守珪的想法里,朝廷贻误战机,这事儿干的的确不怎么地道。但他在军中久了,见的龌龊事儿多了,对朝廷的做法儿倒说不上多么愤慨,所以不愿意说些泄气话。
崔耕则心中暗暗有了一丝欣喜,郭子仪有如此想法,自已的撬墙脚大计,就有了指望。
想想也不奇怪,郭子仪今年才十六岁,阅历不广。刚加入朝廷大军,就亲身经历了此等龌龊事,那三观能不受到巨大的冲击吗?
最终,他叹了口气,道:“待咱们立下了大功,就可以上表,为王节度申冤报仇了。想必,陛下再受人蒙蔽,也不会一直偏听偏信,让忠良含冤吧?”
嘴里这么说着,崔耕心里却想道,世上之事哪有简单?莫管此事别人是怎么劝的,最终的拍板决定是李隆基下的?若不是实在被逼得没办法,李隆基会主动认错?那怎么可能?
郭子仪啊,郭子仪,咱们走着瞧,令你大失所望的事儿,还在后面呢!
第1233章 吐蕃大溃败
但不管怎么想的吧,崔耕等人的当务之急,还是故技重施,再偷吐蕃人的大营。
此行危险不?当然危险。若从自私自利的角度来看,崔耕最好的应对,还是劝郭子仪和张守珪离开吐蕃的势力范围,回去大唐请救兵。
然后,崔耕再搞些小动作,让张守珪和郭子仪在朝廷这边待不下去,只能投奔岭南道。
不过,尽管崔耕有自已的小心思,但大事上绝不含糊。还是那句话,他一直想着,有着自已出现的历史,总不能比自已没出现的历史还要差吧?
所以,在明知此行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还是提出了这次的行动计划,并且亲自参加。
这次没有郁理敢做内应了,但是那些吐蕃人的衣服还在。
当日,张守珪带着身着吐蕃服饰的六百精锐在前,崔耕和郭子仪带着三千左右身着大唐服饰之人在后面四里外紧紧跟随。
事实上,这才是历史上王晙七百破十万的布置。
“不好啦!不好啦!”
远远望见一队吐蕃人迎了上来,张守珪操着吐蕃语大声呼喝,道:“唐军的援兵到啦,足有几十万人,快逃命啊!”
“那唐将太厉害啦,不在王海宾之下!”
“岭南王崔耕也到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咱们打不过啊!”
“跑得慢了,就别想回去啦!”、
……
张守珪手下们也齐声呐喊。、
“站住!站住!”那吐蕃将领尽管心里面打鼓,还是拦住了他们的去路,训斥道:“你们是谁的手下?哪部的队伍?竟敢胡言乱语,乱我军心!”
“嗨,什么乱军心啊!我这是通风报信。”张守珪喊道:“唐军马上就要杀到,大家再不跑就来不及了!你若胆子大,就留在这儿挡着唐军,别拦着我们!”
“我……”
“我什么我?好狗不挡道,闪开!”
张守珪一马当先,率领这六百人马猛往前冲。那吐蕃将领还想拦一下,三招两式间就被张守珪挑下马来。
然后,张守珪也不恋战,带着手下的兵马虎啸而去。
眼见主将死了,那帮子吐蕃人可傻眼了。
怎么回事儿?这些同僚怎么就敢为了逃命,辣手杀自已人?
瞧他们的本事,可是相当不错。难道说……他们身后的唐军,实在非常可怕?
另外,自已可怎么办啊?到底是追上去给主将报仇,还是四散逃命?
就在他们犹豫之际,远方一阵人喊马嘶之声传来。
“冲啊,杀啊!莫让韦乞力徐尚跑了啊!”
“建功立业,就在今朝!”
“功名但在马上取,博个书生万户侯!”
……
这些人操的全是汉语!
很显然,唐军的主力的确到了,刚才逃命的那些人没说谎。
那还等什么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