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

奋斗在盛唐 第1029节(1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崔耕道:“如此说来,你们那个什么三国盟约,就算瓦解了?”
杨思勖正色道:“什么三国盟约?那仅仅是民间传言而已,越王不可偏听偏信。。”
“那本王找南诏的麻烦,朝廷也不管?”
“南诏撮尔小国,若是胆敢冒犯岭南王的虎威,当然要严惩不贷。”
“那成吧,本王答应了。”
以岭南王的实力,绝不可能灭绝吐蕃。崔耕又没有跟朝廷开兵见仗的打算,当即慨然应允。
杨思勖大喜,道“岭南王真敞亮,奴婢这回可是又立下了大功一件。您知不知道,朝廷收回石堡城之后,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啊……”
然后,他简要地将事情的经过,介绍了一遍。
石堡城重归大唐后,吐蕃赞普马上写信给李隆基,要求李隆基还城。
李隆基当然不肯,吐蕃就威胁把三国盟约的细节公之于众。
李隆基虽然不怎么在乎,但这终究影响他的名声,又是一阵好言安抚。
双方不断讨价还价,商量来商量去,最后一致同意定立这么一个盟约。
会盟的地点,就在石堡城外,三方中每一方可带两万骑兵护驾。并且,可以派人去另外两方的重要关隘上监察,防备有人集结大队人马偷袭。
石堡城附近方圆几百里全是荒原沙漠,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有什么风吹草动,逃跑也很容易。
这算是最佳的会盟地点了。
合约签订之后,吐蕃得了喘~息之机,大唐朝廷得了面子,至于崔耕……则是彻底瓦解了之前的三国同盟。
事实上,他当初让安禄山取石堡城再交给李隆基,也不是活雷锋,主要还是为了挑拨大唐朝廷和吐蕃之间的关系。现在的结果,比他预想中要好很多。
只待把朝廷和吐蕃安抚住,崔耕就可腾出手来,处理大唐的心腹大患——南诏了。
……
……
商定日期,派出监察使者,准备精锐部队,把郭子仪和张守珪调来护驾……直到一个多月后,崔耕才忙活的差不多。
只待明日一早,就可启程赶往石堡城。
可正在这时,崔耕的府中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老者,面色愁苦,跪倒在了崔耕的面前:“小人王勇参见越王千岁,参见诸位将军。”
“王勇,你找本王有什么事儿?”
“呃……此事关系重大,还请王上屏退左右。”
“不必了,这里都是本王信得过的人。”
这话不假,在场的除了崔耕之外,就是杨玄琰、郭子仪、张守珪和安禄山、宋根海了。
王勇猛地磕了一个响头,道:“王爷慈悲,小人求求您,一定要救救小少爷啊!”
“小少爷?”崔耕微微一愣,道“怎么个小少爷?”
“就是王海宾之子王忠嗣,小人就是王家的管家。”
“什么?王忠嗣?”崔耕、郭子仪和张守珪,几乎同时惊呼出声。
在渭州之战中,因为李隆基的拖延,崔耕和王海宾、郭子仪、张守珪先胜后败,被吐蕃大军紧紧追赶。
最后,王海宾主动断后,战死沙场,崔耕三人才得以逃出生天。毫不夸张地说,王海宾就是他们的救命恩人。
现在听说王海宾的子嗣有难,他们怎能不急?
崔耕更是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他心中暗想,历史记载中,王海宾战死后,他的儿子王忠嗣被李隆基收入宫中,好生抚养,长大成人。
但是,自已怎么就没再多想想,历史已经改变了啊!
王海宾是为了掩护自已和郭子仪、张守珪才战死沙场的,李隆基视自已三人为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又怎么可能收养王海宾的遗孤?
那可怜的孩子,还不知怎么自生自灭呢!
王勇却不知崔耕的所思所想,罗哩罗嗦地解释道:“唉,说起来,都是小人的错啊!五郎去世后,就是我跟小少爷相依为命。没成想,小少爷今年才十二岁,就嚷嚷着去瓜州从军,替父报仇。我想小孩子嘛,就是说说而已,也没放在心上。没想到,某日晚间,他竟然不辞而别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