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

奋斗在盛唐 第1072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哼,一帮子目光短浅之辈,又岂能明白朕的苦心?
看来,唯有李林甫才是朕的真宰相啊!
至于其他人?待朕平了岭南道,威临天下,重现“天可汗”的威名,再看看他们是有多么羞愧!
想到这里,他摆了摆手,道:“宋爱卿若要求去,朕也不拦着。稍后,你写个条陈上来,朕自会允准。”
“陛下,你……”
宋璟原本以为,自已辞相这件事儿,李隆基就算在生气,也得看在以往的情分上,稍微给自已个面子,走正常流程呢——自已上表,李隆基挽留,如是三次,方才允准自已的辞。
万没想到,人家直接允了。这样辞职的宰相,是非常不名誉的,意味着该宰相是因罪去位!
宋璟打理心情,再次跪倒,道:“好,微臣告退。不过,在临辞行之前,微臣想最后上一条谏言。”
“你讲!”
“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各王借助胡人的力量,争夺皇位,最终有了……”
啪!
一个砚台凌空飞起,重重的砸在了宋璟的肩膀上。
在场的都是聪明人,哪能不知道宋璟想讲什么啊?五*胡*乱*华的故事呗。换言之,把李隆基比做了借助胡人力量的昏君!
李隆基也真对得起他,当即一个砚台丢了出去,怒喝道:“滚!”
第1411章 万国伐崔氏
宋璟一走,大殿上再无人敢做仗马之鸣。
稍后,李隆基传下旨意,全国兵马会师扬州城,准备兵发岭南道,并且号召全国勇土积极参与,各个藩国更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这种规模的动员,自大唐立国以来,也只有太宗皇帝征高句丽的时候有过了,可见李隆基对岭南道非常重视,必欲除之而后快。
公道自在人心,旨意下达,除了一些地痞无赖外,无人参军。倒是有些大唐百姓们偷偷在家里摆起了越王崔耕的牌位,烧香上供。
大家明白,崔耕说是中了大唐朝廷和契丹的计,实际上却是为大唐百姓而死的。
要不然,人家往岭南道的越王府里一躲,享受荣华富贵,能有什么危险?契丹犯境就契丹犯境呗,离着岭南道远着呢,关人家崔耕什么事儿?
唉,这真是苍天无眼,好人不偿命,祸害活千年啊!
与大唐百姓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各藩国了。
新罗王金重庆还在大唐,马上上表,说李隆基此举顺天应人,堪比黄帝伐蚩尤,尧舜窜四凶。
当然了,他人在大唐,不敢不说吉祥话。但新罗国内也有表示啊,新罗辅政大臣、兵部令金宪英,马上上表,要出动新罗仅有的水军,袭扰岭南道,为朝廷分忧。
渤海国既没有水军,也没和岭南道接壤,但是,没关系,他国内有崔耕的神像。
渤海国的主体就是靺鞨族人,想当初崔耕得了靺鞨族的神使之名,渤海国立国之后,不少靺鞨族人供奉崔耕的神像。
出于和崔耕搞好关系的考虑,渤海国的国主乞乞祚荣也没干涉此事。
现在可不成了,乞乞祚荣一声令下,将崔耕的神像全部砸毁,表明与其势不两立之意。
李隆基得到了奏报,非常满意。
突厥人更是积极,表明愿意出兵十万,会同契丹、大唐清剿崔耕留在幽州附近的五万大军,要不是契丹担心请神容易送神难,坚决反对,这事儿就成了。
但不管怎么说吧,此事表明突厥也是支持大唐天子滴。
吐蕃国更是够意思。
小赞普尺带珠丹得知此事之后,和大相韦乞力徐尚一商量,马上就起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攻打剑南道。
但要说最够意思的,那还得说南诏。
太和城,王宫内。
于诚节猛地一拍大腿,道:“好啊,这个机会,真是千载难逢!传本王的命令,尽起蒙舍诏大军,攻打桂州!哈哈,本王也有机会为我蒙舍诏开疆拓土了,我看他阁罗凤,凭什么和我争!”
“国主,这个不妥吧?”宦官嘉实腊道:“当初先王临去前,给您留下了四条国策。其一,无论任何情况下,都要交好越王。其二,不令照原回蒙崔诏。其三,令玉怜香回蒙崔诏主政。其四,不追究阁罗凤害死先王之罪。您……您……”
于诚节白眼儿一翻,道:“我怎么了?我不就是已经破了两条戒律了吗?反正一个羊也是赶着,俩羊也是牵着,我再破一条又怎么了?”
“可……可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