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吕达。我来问你,你们这支义军的统领叫什么?”
“我们总共有三四万人左右,老当家的自号拔汉那大汗,其名阿悉烂达,有个汉名叫钟节。大食人逼得甚紧,我等被迫兵分两路。如今老王还在拔汉那和大食人周旋,王子薛裕带领一部分族人来到了大唐,大概是七千人左右。”
崔耕也顾不得研究他们父子为啥取汉名却不取同一个姓,道:“你知道的如此清楚,想必在拔汗那人中甚有地位了?”
“不敢。”吕达胸脯一拔道:“小的就是这支队伍的先锋官,算是王子殿下麾下数得着的大将之一。”
郭子仪年少轻狂,“扑哧”一乐,道:“先锋官?你们拔汗那的先锋官,就这么点本事?”
“你懂什么?”吕达着急道:“俗话说得好,兵不在多而再精,将不在勇而在谋。现在都到了大唐境内了,还要勇武有啥用?我……我……”
崔耕打圆场道:“所以吕将军是智将,不靠武勇取胜。薛裕王子的安排没啥问题。”
郭子仪倒是想说,“智将怎么为敌所擒了呢?”,不过话到嘴边,又被崔耕狠狠地瞪了回去。
崔耕明白,拔汉那人的战力确不怎么样。但是,人家坚持抗战的精神实在可嘉,此时揭人家的短不怎么合适。
他说道:“我现在把你放回去,请薛裕王子来我营中一见如何?”
“小的能不能请教您贵姓高名?”
“薛裕王子来了再说。当然了,若薛裕王子不愿意也没关系,咱们这就分道扬镳。你们走你们的阳关道,我们走我们的独木桥。”
“是,小的一定把话带到。”
……
吕达上马离去,没有半个时辰,就带着十数名起兵,以及王子薛裕来到。
拔汉那严格来讲是突厥人的一支,薛裕有着典型的突厥人相貌,红脸颊、眯缝眼睛、扁平鼻子、八字胡,皮肤白皙,手脚粗大。
他见了崔耕,马上就恭恭敬敬地拜倒,道:“参见大唐贵人,我拔汉那万民身处水火之中,还请大唐贵人为我拔汉那做主啊!”
说着话,已经双手高举,将一份礼单呈上。
这上面计有宝石九十九颗,黄金两千两,纯种汗血宝马六十六匹……等等,粗略计算,大概是二三十万贯钱。
更关键的是,想当初汉武帝花了近十万人命,才得到了几十匹汗血宝马。你有钱都没处买去!
拔汉那处于亡国之际,薛裕还如此大出血,真是足见诚意了。
崔耕摸着自已的下巴,苦笑道:“这礼可真够重的啊!薛裕王子啊,你可真是给我出了个大大的难题呢。”
第1497章 东归已无路
薛裕恭敬地道:“其实攻占小勃律国并不算难,我等在小勃律国内应颇多。再者,就是小勃律国内与我等毫不相干之人,也早已厌弃了吐蕃。只要大唐天兵一至,定能将此国拿下。”
崔耕道:“那还有吐蕃人的数万大军呢?”
“吐蕃军倒是有十万人左右,但那些人并不精锐。另外,咱们只要将娑夷水的藤桥斩断,吐蕃和小勃律国之间的联系就完全断了,绝不会有吐蕃援军到来。”
如同吐蕃直接进攻南诏,必须建一座巨大的铁桥一样。吐蕃前往小勃律国,也必须经过一条叫“娑夷水”的大江。
这条江水流湍急,暗礁处处,船只根本就无法通行。当初吐蕃人全力以赴,花费一年时间,才建了一条藤桥与小勃律国连接。
建设难破坏却容易,用不了一刻钟,唐军就能将这座藤桥斩断。吐蕃军再想增援,还得用一年的时间再建藤桥。如果小勃律国派重兵把守此地,恐怕以后吐蕃国只能望小勃律国兴叹了。
所以,唐军只要偷袭藤桥成功,以后就仅仅是对付吐蕃十万大军的问题。而且这些吐蕃人没了援兵,肯定土气低落已极。
听起来的确不难,但崔耕手中的实力依旧不够。
那些吐蕃兵再不精锐也有十万之众,而崔耕此时的可战之兵却绝对到不了五千人,剩下的只能算拿着武器的平民。
崔耕没办法,只得直言相告,道:“明说了吧,诸位误会我的身份了。我虽然也算大唐高~官,却是越王崔耕,与大唐朝廷水火不相容。另外我现在这些手下……大都是高昌遗民。他们想要依附本王,再次复国。所以,你们找我算是找错人了。不如继续东行,去安西都护府寻求庇护。”
“什么?越王千岁?”薛裕眼前一亮,道:“听说您乃大唐名将,孤身一人,就得了室韦之心,为室韦之王,灭渤海国,解新罗之危,扶桑人望风而逃。那您现在……就不能帮帮我们拔汉那国吗?”
崔耕苦笑道:“哪有那么简单?当时是各种机缘巧合所至,如今可没那个条件。呃……薛裕王子还是再做他图吧,这些礼物你也拿回去,本王无功不受禄。”
……
崔耕本来是打算,把薛裕找来,问问有没有阿布的消息。但刚一开场,就被薛裕苦苦哀求帮着拔汉那复国,也就没心思问了。
薛裕最终也没把礼物收回,和崔耕等人分开,继续往东走。他带的都是骑兵,用不了三天,就能和大唐的兵马接触。
崔耕则继续往西,再走十余日,就可以通过荒原进入吐蕃境内了。
然而,崔耕一行刚往前走了四天,就见后方烟尘滚滚,万马奔腾,有大队的骑兵来到。仔细看那旗帜,不是阿拔汗的人马是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