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

奋斗在盛唐 第1327节(1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崔耕道:“关于这点,李将军就更不必操心了。虽然琪儿不能坐上皇位,但他的后世子孙完全可以和扶桑天皇联姻嘛。若琪儿实在不甘心,还可以耍些手段,鹊巢鸠占、”
那言外之意,就是在必要的时候,崔琪完全可以以自已的儿子,诈称为扶桑天皇的儿子。扶桑百姓们哪知道这是真皇子还是假皇子啊?
“可……可是……”
李晟还要再说,崔琪却已经忍不住了,大手一摆,道:“没什么可是的!俺对父王的安排非常满意,你休得挑拨离间了!”
然后,他又迫不及待地道:“父王,您准备啥时候征扶桑啊?孩儿已经等不及啦!”
崔耕道:“我岭南道准备征扶桑,已经准备了数年之久,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个月,三个月后,咱们就尽起大军,远征扶桑!”
李晟道:“那您曾经答应的,支援朝廷的十万大军呢?”
“放心,本王会信守承诺的。不过么……”崔耕眉毛一挑,道:“当初本王可没明确说什么时候出兵啊。本王准备征扶桑非止一日,总得讲个先来后到吧?这样吧,本王尽量速战速决,待我回军之后,就支援朝廷十万大军,剿灭回纥。”
“那……那就来不及了啊!”
“来不及?到底是来不及对付回纥人,还是来不及做人质呢?”崔耕冷冷地回道。
说穿了,王晙之所以要崔耕出兵,不是看中那十万大军。而是为了抽调了岭南道的精锐,让朝廷在和回纥大战时,不必担心崔耕突然间反水。
崔耕当然不会做那么没品的事儿,但与此同时,他也不想像傻小子一般,被王晙玩~弄于鼓掌之间。
现在他既然有了说得过去的理由,就完全可以不鸟王晙的要求了。李晟再怎么智计百出,形势比人强,也无可奈何。
他微微一抱拳,道:“越王千岁,您……好自为之吧!”
崔琪哼道:“父王如何行事,用不着你来教!”
表面上看,这事儿就算暂时解决了。李隆基怎么算计回纥,崔耕不管。但是李隆基也莫想耍手段,让崔耕为他火中取栗,崔耕还要征伐扶桑呢。
不过,还没到三个月呢,崔耕就收到了一封信,让事情再起波折。
书房内。
崔耕轻轻敲击着几案,道:“看来,征扶桑的事儿,还得再拖后个一两年。坏了,既然如此,我该如何对李晟交代呢?若无合适的理由……还真不好食言而肥啊!”
第1784章 枭雄顿莫贺
当初崔耕和法进等人从扶桑回国,也不是将人员全部退回的,还留了部分眼线在那里。
这封信就是那部分留守人员写的,详细介绍了扶桑现在的情况。
其一,长屋王余孽作乱,火烧平城京,扶桑天皇被迫迁都。
其二,扶桑天皇为取得佛祖保佑,加快修建大佛的速度。为了修建大佛,扶桑朝廷不断加税,百姓苦不堪言。现在的扶桑,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这两个消息当然都是好事儿,但是……这好事儿也太好了。
本来按照崔耕的计划,是马上调兵遣将,与扶桑朝廷的军队大战一场的。
但现在看来,完全不必着急。
没想到圣武天皇吃了这么一个大亏之后,不是加强全国军备,而是在迷信的道路上越行越远,劳民伤财,逼得扶桑百姓不断反抗。
长此以往,扶桑国内各阶层的矛盾越来越大,甚至会很可能会引发历史记载中的“橘奈良麻吕之乱”。
既然如此,崔耕又何必着急把火地领军出征呢?等再拖个一两年,等扶桑的国力进一步削弱不好吗?
现在出征扶桑,反而有促成扶桑各阶层消弭矛盾,一致对外的可能。
但现在问题来了,崔耕之前已经答应了李晟,借十万精锐给大唐朝廷,一战灭回纥,只是这时间得在自已征伐扶桑之后。
那现在不用征伐扶桑了,是否要实现诺言呢?崔耕当然不愿意。
怕什么来什么。
正在这时,帘栊一挑,杨思勖走进了书房,道:“那李晟又来了,不知您见是不见?”
李晟是真有韧性,尽管崔耕明确表示,自已在征服扶桑之前,不可能借给朝廷兵马。但他在灰心气馁几天后,就重整旗鼓,每日来越王府报道,劝越王回心转意了。
当然,这次他受了教训,不敢再拿崔耕的诺言说事儿了。只是表示,如今正是消灭回纥的大好机会,越王不肯出兵的话,朝廷也不敢全心全意的对付回纥,很可能功亏一篑。还请越王看在大唐百姓的份儿上,务必答应这个要求。
至于崔耕推说,自已出兵扶桑,照样给朝廷造不成威胁?
李晟也有说词:越王的大军出海之后,谁知道主力在哪儿?不放在眼皮底下,朝廷依旧不能放心。
就这样,李晟尽管没什么新颖的角度,但每日都要觐见崔耕,把这番陈词滥调说上一遍,盼着崔耕能回心转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