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461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怪不得王浩说‘效果不怎么好’,结果他们进行实验,就直接达到了预期目标。
原来是目标不同!
王浩的目标是制造出含氧量在3pp钢材,自然看不上‘4pp的数据,觉得数据分析结果不尽如人意,改善以后效果‘也不大’。
彭辉对万益明苦笑道,“只能说,理解不同……我们的格局还是太小了!”
万益明也苦笑一声。
他们以‘4pp右’为‘终极目标’,结果换到王浩手里,分析下实验数据就直接达成了。
双方的格局,确实不在一个级别上。
但是,3pp
可能吗?
这种数据感觉已经高到不可能实现了。
当钢材的含氧量降低到10pp下时,每提升一点其研究难度都是以指数级提升的,对于钢材的提升也是指数级的。
武钢生产的含氧量为5pp6pp右的高端轴承钢,放在国际高端轴承钢市场,根本就没什么竞争力,因为高端轴承钢的含氧量,都在5pp下。
前者也只能制造高端普通轴承。
后者则可以制造最先进的轴承。
3pp
那是什么概念?
彭辉和万益明仔细思考着,发现脑子中竟然连概念都没有……
第三百一十三章 王院士,不是我们能想象的!
特种钢材含氧量3pp确实是很难想象的概念。
针对顶尖的特种钢材来说,制造工艺和流程已经苛刻到了极点,轴承钢的制造过程中,好多步骤都要在真空中进行,必须要排除空气造成的干扰。
其中任何一个操作过程中的小瑕疵,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即便是制造过程没有任何的瑕疵,对于工艺和流程的要求已经达到了顶点,最终刚才的含氧量也只能提升到5pp
现在的4pp已经不能想象了,可以说达到了常规的极限。
现在国际最高技术都没有能突破这个极限。
4pp氧量的轴承钢已经可以支持最大型,精度最高,要求最严格的轴承使用。
想要突破国际最高水平,哪是容易的事情?
有些领域的技术,国内想要赶超国际水平是有可能的。
比如,软件行业。
国际上出现一款软件,国内也可以很快参照研发出来,因为其中牵扯的技术并不高端。
高端材料技术,可不是想追赶就能追赶的。
现在国内的高端材料领域,依旧和国际最高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很明显的一点,国内好多高端材料都需要依赖进口。
显然。
在需要依赖进口的材料领域,国内的企业、科研团队,也是有投入进行研发的,有些材料也会进行逆向工程,希望能够模仿制造出来,但大部分研究,短时间根本没有任何进展可言。
这主要就在于整体的差距。
首先来说,一些世界顶级的材料公司,在材料的研究上拥有百年的历史,他们在百年的历史中积累了无数的经验。
同时,他们还拥有市场支持。
有国际市场的支持,就能够让产品制造出利润,然后再持续不断的投入到研发中,就形成了一个互相促进的循环。
很多掌握材料领域最高制造技术的公司,研发经费、投入的科研精力以及研发时间上,总结在一起都是非常惊人的。
这些显然不是短时间,依靠一些经费投入就能达到或超越的。
国内的高端材料领域,面对的就是这样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