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天策府典签,十八学士之一,前隋隋尚书仆射苏威的曾孙苏勖也在乱军中不知所踪,天策府长史,黄门侍郎唐俭坠马至今昏迷不醒,天策府司马,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身中两刀,伤重不起。
可以说,天策府膏华在这一战中已去两三成了。
“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周围的几位幕僚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凌敬都是第一批入仁寿宫的,都听出了李世民叹息声中的痛苦和愤慨……痛苦是针对那些阵亡伤重的将领士卒,愤慨是针对遇事不明的李渊。
“如之奈何?”杜如晦轻声喝道:“为今之计,当固守待援,若是殿下不奋起,则大事去矣!”
凌敬面无表情的说:“当年在山东,怀仁力承,言殿下当有天命,竭力劝说老夫来投。”
“大唐秦王,南征北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难道初败之后,便再无锐气吗?”
李世民擦拭脸上的泪水,深深行礼,“克明、凌公说的是,孤当奋起。”
说一句奋起是简单,但就目前的局势而言,依旧是危如积卵,数以千计的梁军还在山下虎视眈眈,守军不过数百,虽然能依山固守,但如果梁军不计伤亡猛攻,只怕也撑不了太久。
关键问题还是在,援军什么时候能到。
面对次子的询问,李渊无奈的说:“陈福阵亡了,怀仁的亲卫不知道能不能逃去陇州报信。”
“没走。”一旁的李道玄低声道:“当时救护陛下,后举旗而立的就是怀仁的亲卫周二郎。”
李渊一怔,叹道:“此战先有苏定方挫敌锐气,后有周二郎救朕性命……”
李世民懒得管这些,低头沉吟片刻后才开口道:“梁军当时猛攻仁寿宫方向,并没有追击溃逃的士卒,消息应该很快就会传开。”
“雍县?”李道玄想了想,“岐州刺史顾晁,乃陛下老人,善于理政,但不擅军略一道。”
李渊默默点头,这也是为什么之前他有意授邯郸王李善节制诸军的原因之一。
“京兆、邠州两地……”李世民目光闪烁不定,“邠州出兵需要绕路,兵力也不足,还是要等长安发兵来援。”
“灵州战报早已入京,太子理应有备。”李渊精神略为振奋,“若是顺利,明日援军或至。”
李世民没吭声,他心里有着不好的预感,自己那位向来以仁厚待人的长兄会发兵来援吗?
如果自己和父亲都战死在仁寿宫,太子就能顺利的登基称帝……这应该是对东宫来说最完美的结局。
不仅自己死了,天策府大部分膏华都会毁之一旦,甚至父亲都死了,能提前很多年登基,长兄真的不会犹豫吗?
李渊沉默片刻后,低声问:“伤亡如何?”
“朝臣、勋贵、外戚、宗室均有死难。”李世民微微低头,掩饰着脸上的异色,“天策府车骑将军侯君集、前隋汝阳恭公之子独孤彦云、义安郡王孝常王叔均战死了。”
“孝常也……”李渊身子一动,痛的低哼一声。
前隋末年,李孝常任华阴令,李渊晋阳起兵,攻打关中,粮草不济的时候,就是李孝常献上永丰仓军粮,才得以顺利进军,因此深受李渊信重。
李世民低着头不吭声,其实伤亡最重的还是天策府这一边,勋贵外戚朝臣大部分都得以安全上山,如李孝常这种倒霉鬼并不多。
一旁的李道玄低声说:“巨鹿郡公定方兄数次冲阵,明光铠上尽是羽箭,适才见过了,虽不至死,但也伤重难以起身。”
这句话又引得李渊叹息,李世民突然道:“父亲,或可遣派人手翻山越岭或游过大河,往陇州去,召怀仁率兵来援。”
李渊有些意外,其实京兆距离仁寿宫是比陇州的李善要近的,二郎这是怕大郎不肯来援?
李渊沉吟片刻,看了眼李道玄,“道玄?”
李道玄干脆利索的说:“京兆出兵来援自是最好,但也可同时告知怀仁,双管齐下,最是妥当。”
今日在最关键的时刻,李道玄那一箭将李渊从鬼门关口拉出来,这时候的建议自然会得到李渊的重视。
想了又想,李渊虽然相信长子的品行,但也决定遣派人手去陇州报信。
“那就让那个周二郎去吧。”
此时此刻,角落中,周二郎替崔信上上下下仔仔细细的检查了一遍才放心下来,“崔公无恙。”
崔信好似还没回过神来,只呢喃了一声。
“崔公,小人此次可是舍命相救的……”周二郎小心翼翼的如此说。
崔信有些意外,嗯了一声,音调往上,有询问之意,这个怀仁的亲卫是什么意思?
周二郎嘿嘿笑着说:“小人的姐姐在郎君身边……”
“噢噢噢……”崔信反应过来了,这厮的姐姐就是自己女婿的那个小妾啊,这是在讨人情,怕自己女儿以后苛待他姐姐呢,登时哭笑不得的摇摇头,“如今局势,你还有这心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