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张献忠临死前,让孙可望投奔明廷,理由就是“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站在一旁的孙齐信见状,也知道自己得加上一把火,站出来朗声道
“诸位将军,在下乃是大明锦衣卫探马司千户孙齐信,不瞒诸公,朝廷大军已经聚集湖广、江淮,只待山西一声炮响,两路齐出,清军必然无暇它顾。”
这话其实是在诓人,明军并未有北伐的准备,只是佯攻罢了,但这当然不会给这些将佐说明。
门外数百甲士锁住大门,局势一目了然。
“末将愿为前驱!”
众将纷纷下拜。
“好!本将已受天子钦封晋国公,光复右军都督,自即日起,割辫起义!”
“锃锃”
刀光闪过,十数条金钱鼠尾一刀两断。
众人分别退下,统领城内外各部兵马。
当然,也有想通风报信的,但在锦衣卫的协助下,不难发现。
比如云川卫副将杨振成就想和清军联系递信,求得富贵,还想趁机兵变擒杀姜镶,被提前发现。
当场枭首,悬之东门。
姜镶的战略很简单,宣府太远,没必要分散兵力,直接放弃,由自己弟弟姜瑄坐镇镇虏卫、阳和卫,把守大门,延迟清军攻势,大同严防死守,消耗时间,而后各地军将云集响应,在山西各地掀起抗清风潮,令清军分身乏术,若能合力击破清军自然好,若不能便从偏头关延长城内侧转入榆林。
姜镶兄长姜让也已经收到书信,届时榆林同时起兵,为义军后路。
明廷非常慷慨的封姜镶为右军都督,姜让为右军同知,姜瑄为佥事,一家三兄弟总领一军,可谓显赫了,至于什么尾大不掉之类的,不是现在要考虑的问题,先把对方套牢,反了清再说。
哪怕姜镶占据西北后拥兵自重,那也比不反的强。
第24章 山西惊变(下)
阿济格、满达海大军刚刚行到宣府镇外,就听闻到姜镶起事的消息。
二人也不多言,直接开始围攻宣府。
姜镶考虑到战线问题,没有在宣府驻兵,所以很快就被清军拿下,向京师报信的快马奔驰而出。
宣大为京畿之侧,快马两日就到,沟通起来倒是方便,可也正是因为这个,二人心中都颇为沉重,一旦山西全境失陷,叛军引兵东进,数日之内就能威胁北京。
入关后,清廷遭受了大量抵抗运动,但这一次,还真是距离最近的。
镶黄旗和正白旗的精锐入城,三镇新军则开拔前往万全左卫和怀安卫,山西地势形胜,从直隶方向去大同,就这一条路,沿洋河和长城内侧而入。
山西全图
不同于南方卫所夹杂在府县之中,像山西北部这种地方,基本上没有府县行政单位,不是卫所,就是城寨、堡垒。
故而民风剽悍,走到哪都是经营了两百多年的军事堡垒。
姜镶起事的消息迅速在全晋传开,和很多人印象中不同,清初抗清斗争,不仅仅是南方轰轰烈烈,北方百姓同样此起彼伏,山东、河南、直隶、陕西、甘肃、山西都曾爆发过抗清起义,只是由于更接近满清统治核心,所以被迅速镇压围剿而已。
但即使如此,北方汉人百姓的血液依旧沸腾,如河南榆园军如今都还在跟清军打游击呢,一听姜镶在大同举义,除了万练、陈杜、张斗光这些军官跟随举义外,晋西南的平阳府南部(今运城地区)方面,抗清义民虞胤、韩昭宣杀官响应。
整个山西,顿成烈火燎原之势。
阿济格进入宣府总兵衙门后,便和满达海商议起来。
“如今山西遍地烽火,咱们这虽然四万大军,但若是铺开,也不够折腾啊。”
“必须先直取大同!”
阿济格坚定道
这也是历史上清军平息姜镶之变的战略,先打掉姜镶这个罪魁祸首。
只是,真有这么容易吗?
历史上的大同,足足扛了十个月,逼到多尔衮亲自带甲出征,倾尽整个直隶、河南精锐,满洲宗室名将,一半以上参与,大同城坚守到“兵民饥饿,死亡殆尽,余兵无几”,多尔衮无奈,多次劝降姜镶,结果这位“三姓家奴”在此时却颇为硬气,断然拒绝。
最后还是姜镶三兄弟被叛徒出卖,清军才得以攻克大同,为此,占领大同后,阿济格愤恨无比,下令屠城,史称“大同之屠”,还下令拆毁大同城墙,只留五尺高。
而眼下,姜镶起义不再只是像历史上那般孤掌难鸣,有了南边偌大的明廷和二三十万大军作为后盾,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