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后金第一次出征朝鲜,清军统帅阿敏,一直打到平壤城下,当时的平壤驻军统帅见清军势大,居然弃城逃跑,金军轻松拿下平壤城。
朝鲜国王在听到后金军攻陷平壤的消息后,弃城而逃,跑到江华岛,后来派人谴使求和,第一次签订了中立条约,承若不再支持明朝。
结果条约签订以后,前脚后金军刚走,后脚朝鲜又和辽东明军联系上了,继续给予明军策应支持。
当初毛文龙所在的皮岛,就是朝鲜的地盘,同时朝鲜也一直就近给予粮草辎重资助。
景福宫内,刚刚三十岁的国王李淏却是满脸愁绪,头上白发都已不少。
自从满清丢失了江南,变成了高位截瘫病人,钱粮供给大幅减少。
尤其是多尔衮还要训练新军,还要督造火器,更是加大了对于朝鲜、蒙古的剥削力度。
身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也是长叹一声
“殿下,清廷那边又来旨意,要求今年贡赋要在往年之上,多加二十万两白银,十五万石粮食,如此一来,又必须多加两成赋税才行啊。”
老臣名唤金集,官居礼曹参判,相当于大明的礼部尚书。
李淏叹息道
“又能如何呢?虽说清军大部已经入关,可就算留在关外的人马,亦不是我国能够匹敌的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自从第二次征服朝鲜之后,满清就严格的限制了朝鲜的军队人数,确保对方无反抗之力。
后世给李淏“孝宗”的庙号,可谓恰如其分,因为纵观李淏的人生轨迹,和当年南宋的宋孝宗的确非常相似。
不同于他直接选择摆烂的父亲,李淏从即位之初,也许是当年满清给他留下的屈辱记忆实在是太深重,所以便积极任用反清派官员,打击朝中亲清势力,拒绝使用清朝年号。(许多李氏朝鲜早期的文献里,都还在使用崇祯年号,以至于有“崇祯五十五年”之类的说法,朝鲜文人对于清朝比较反感,甚至在地图上,将长白山称为“野人山”,将关西女真,视为“野人”。)
甚至,一度积极策划“反清复明”,称为“北伐论”。
只可惜,历史上李淏英年早逝,在位不到十年,就憾然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