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49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为何李成梁能稳坐辽东数十年,保全自家富贵?归根到底四个字“养寇自重”。
既然飞鸟尽、良弓藏,那就别把鸟都射下来啊!
满清又不需要你李定国叛变,只需要稍稍松一松,让清廷能够趁机安全撤到关外,届时,有关外清廷这个巨大边患在,朱由榔就不得不继续重视你李定国的作用,就不得不继续借重于你。
也不耽搁你光复北京的功劳,只需要这稍稍迟缓几日间的功夫,便可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甚至范文程连台阶都给李定国准备好了!
那就是所谓“疑兵”,若事后有人以此抨击李定国养寇自重,他大可以以此为理由,表示当时以为清军在天津、霸州尚有“军力”,自己不知道那是疑兵,所以误判暂缓行军。
自古大军作战,首重一个稳字,如此理由,谁又能说个不对呢?
想通其中首尾后,所有人都觉得此计可行。
因为这都不能称之为阴谋,而是阳谋了。
就算李定国知道,这是满清用以脱身的法子,就算事后朱由榔也明白,所谓疑兵,只是李定国的托词,又能怎么样?
你李定国敢赌自己不会步韩信后尘吗?当年徐达能继续稳坐北平,不就是因为北元尚在吗?你是要做韩信,还是徐达?
而朱由榔同样不可能因为一个合情合理的暂缓行军,就对功劳赫赫的李定国下手,难道当年万历君臣都是傻子,不知道李成梁是在养蛊吗?问题就是知道了你也没法子啊,养寇自重,关键就在于寇还在,你就不得不让人家“自重”。
此计直指人心,更何况,在旁人看来,李定国和顺西旧部,本就出自“叛逆”,说毫无二心,谁又能完全相信呢?
而宁完我的补充,则更是狠绝。
其人的意思很简单,不是就要阻拦明军,延迟对方北进吗?
此时明军中路军尚未全部北上,黄河以北的河南部分地区,尚在图海、豪格余部手中。
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决了黄河大堤!
要知道,此时黄河夺淮入海后,若是从河南决堤,大水将直接冲击到下游此时明军的后勤中枢——徐州。
届时,就算不能对明军造成太大损失,起码也能让对面手脚慌乱一阵,无暇北顾。
-------------------------------------
北直隶,河间府
明军自德州抵达北直以后,就一路沿着京杭运河北上,所过各县,降者如云,长驱二百里,直抵沧州城外。
沧州城守军虽然略作抵抗,但此时,整个北方的人心都已经快速变化,自北京以外,已经没有几个人愿意给满清陪葬了。
不过两日功夫,城内就发生动乱,明军趁机附城,攻破大门。
再往北,便是天津三卫了。
其间李定国几乎都没有为军事问题操心过多少,只是一路接收降兵而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其间自然是不乏安抚率部反正的各地士绅、官将,毕竟此时他还不愿意立刻分兵,而是打算先立即北上,迅速趁着风声鹤唳的大胜置于,光复北京。
但很快,前方哨探又传来消息,说是这几日天津城内进了好几股援军,远望去旗帜金鼓不绝,恐怕得有两三万,霸州方面,也有清兵大规模动作的迹象。
李定国稍稍迟疑
清军哪里还有兵?
八旗之中,其余几旗都已经被全歼,只剩下正蓝、正红两部残兵数千,在河南方向,正白旗尚在山西,北直隶,仅有不满编的两黄旗。
莫非多尔衮干脆破罐子破摔,弃了北京坚城不守,准备和自己在天津野战?
不能够啊,这个时候,但凡不是个傻子,都知道,清军已无和明军野战的可能。
毕竟李定国手中左、后两军合计十六万有余,两黄旗就算满编,都不够碰一下的。现在的明军可不是七八年前了,战力不比八旗劲旅差,很多战役里,都能打出一比一,甚至更低的战损比。
而清廷之前苦心经营的十数镇新军,基本全部被歼灭,只剩下山西还有点,多尔衮拿什么和自己打?
就在此时,又有消息说,之前裹挟沧州北面的兴济县的那个知县,说是知道内情,要向李定国禀报。
李定国自无不可,便召其入营相见。
结果,对方一入帐内,便开始放起炮来。
“大王恐有性命之危,小人此番正是为此而来!”
李定国闻言,先是一愣,没反应过来啥意思,过了良久,才大概明白过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