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科学宣传小书籍只是赵泗一个微不足道的尝试罢了。
除了这些,他还会尝试刊印一些其他书籍以廉价的价格让他们在社会上流通起来。
在这个一卷竹简都能被奉为传家宝的时代,赵泗丝毫不怀疑他们能够畅销天下。
是的,仅仅是刻着字的竹简,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奢侈品了。
不仅仅在于造价高昂,还在于获取渠道太过于困难。
首先,抄录的前提是识字……
嗯……鲶鱼效应……
等到大量的书籍流通问世,到时候那群捧着自家珍学甚至于口口相授的人可就有的头疼咯。
儒家和墨家就是两个典型,在这个诸子百家并起的时代,儒墨之所以成为显学,就是因为他们接地气。
至于为什么初期选择刊印匠作局的科普小文章?
那当然是凭借个人的权利给科学的萌芽走走后门……
毕竟,这是一个封建迷信的时代……
甭管他内容是啥,价格只要便宜,只要是书,就不缺人购买。
买了就要看,视为歪理邪说也好,视为旁门左道也罢,只要知道的人够多,认识的人够多,就能够轻易聚拢一批拥趸,拥趸多了,就不会再那么被轻易摧毁了。
嗯……经典的流量打法,只要流量够,脑残粉就不会缺。
再次好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