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尽管现在没有这个口号,但大公子很明显了解这一点。
台湾主要依靠的是农业,工业基础很差,农业的产品要走出来,没有路怎么能行,修好了路,既帮助他增加了税收,同时可以帮着本地人赚取更多的钱。
百姓钱多了,以后他们的钱才会更多。
这个浅薄的道理大公子明白。
督查室没什么事,郑广涛汇报之后便离开,楚凌云则让人把督查室的名录拿了过来。
督查室成立已经足足十年。
不少队员也在这里干了十年,一些人年纪已经大了,比如最初的组长贾昌国,他进来的时候年纪就不小,如今已经过了五十岁。
很多事要提前做准备,不能等到时候再说。
未来几年,督查室肯定要退一批人,年纪大的,超过五十岁的,不让他们留在一线,先在别的地方过渡,然后等着退休。
督查室的待遇好,未来退休的待遇也不会差。
该有的分红全部会有。
只要是为督查室做过贡献,为督查室出过力的人,督查室都会养他们一辈子。
余华强那边的厂子效益不错,如今开了分厂,利润更多。
现在是发展的好机会,趁着这个机会,以后还能多开几家厂子,赚取更多的利润。
至少二十年内,督查室不用有资金方面的担心。
楚凌云没打算现在招收新人,早期督查室几百人确实有点人手不足,但现在已经显得臃肿。
慢慢退一批人,十年之后,再进行新人的招收。
最终督查室保持一百多人的规模即可,多了没必要,更没多大作用。
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准备下手
督查室维持一百五十人之内,既能完成现有职责,并且能够拿到驻军的详细情报,还能更好的维持督查室的良好运行。
这个规模最为理想。
其实不仅是过去,现在一样有很多人想进督查室。
督查室的福利待遇可以说是第一,甚至比一些做生意的人赚的都要多,进了督查室相当于旱涝保收,又有实权,更容易在大公子面前露身,被大公子记住,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
没人不想进这样的部门,可惜注定大部分人不能如愿。
楚凌云会招收新人,但招纳的数量很少,而且有退才有进,并不是退一个进一个,要退三个才能进一个,未来进的数量极少。
要招收的人不仅要有家世背景,还要有能力。
两者缺一不可。
有家世背景很容易理解,能够帮助楚凌云拉拢更多的人,大公子还没上位,现在楚凌云没想着在这边做什么,一切等大公子上位再说。
谁都明白,大公子一旦上位,楚凌云必然会一飞冲天。
“主任,您找我。”
贾昌国来到楚凌云办公室,作为最早加入督查室的人,贾昌国收获了很多,地位,财富等等。
他对现在的工作很满足。
“昌国来了,坐下说。”
楚凌云走了出来,让贾昌国在沙发那坐下,贾昌国额角已有一些白发,好在最近的工作不累,否则他的白发可能会更多。
“我准备成立一个新的部门,我亲自兼任处长,你来做副处长如何。”
楚凌云直接说道,贾昌国要作为表率,到了年纪先退出一线,然后等着退休。
督查室需要保持年轻的血液。
“您说,我愿意去。”
贾昌国微微一怔,立刻点头,主任要成立新的部门,甚至自己担任处长,这个部门肯定很重要,主任心里有他,相当于让他来主持新部门的工作。
“你有这个态度我非常高兴,新的部门叫审计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