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是长长叹了口气,这才离开。
苏辙不知道苏轼到底去干什么了,但翌日一早,他用早饭时见到苏轼又恢复成往日叽叽喳喳的样子,就知道他们母子又和好如初。
苏辙用过早饭,就去了正院。
一到正院,他就陪着苏老太爷开始种地。
如今他尚不到两岁,做不了重活,可递锄头,拿茶壶这等小事还是能做的,如此忙活一上午,他脑门上也挂着汗珠。
到了最后,祖孙两个坐在石桌旁喝凉茶。
苏老太爷笑看着他:“八郎,累吗?”
苏辙想了想,认真道:“最开始觉得累,如今就不觉得累了。”
也是托苏老太爷的福,直到如今他一次病都没生过。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说别的,就说科举考试一连考几日,若没有好的身体,一切都是白谈。
苏辙甚至不光陪着苏老太爷下地种田,每日在苏家上下这里走走那里看看,甚至还每日跑步快走一个时辰。
毫不夸张的说,苏辙一天的运动量能抵得上苏轼一旬的运动量。
到了腊八这一日,苏辙原本白皙的皮肤已变成了小麦色,虽手臂与腿仍是短胖短胖的,但却是腿脚有力,反应很快,看的回娘家的石二姑母是直皱眉头:“爹,几个月没见,您怎么将八郎养成这样子?”
苏辙前来给姑母问安后,就戴小斗笠在外头玩雪。
石二姑母只觉得眉州有头有脸的人家都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孩子来。
宋朝重文轻武,武官地位低下,人人都想叫孩子读书走仕途,甚至如今汴京已流行男子簪花来。
苏老太爷扫了眼女儿,冷哼一声道:“八郎怎么了?”
“他是哪里不对还是哪里不好?”
“八郎能吃能睡能跑能跳,我看好得很!”
“难道非要将他拘在屋子里读书,你们一个个才开心?”
他每每看到苏辙,都觉得好似看到了小时候的苏洵一样。
皇帝重长子,百姓疼幺儿。
这话亘古不变。
所谓的隔代亲,不过是将自己的孩子又重新养了一遍而已,如今苏老太爷对幺儿的幺儿苏辙是越看越喜欢:“我知道你们一个个在想些什么,想要几个哥儿像老二一样走仕途当官,难道这天底下人人都能当官?那不是天下大乱?”
“人各有志,若八郎想和我一样做个田翁也未尝不可,只要八郎高兴就好。”
石二姑母想要说话,可话到了嘴边还是咽了下去。
姑母皆疼侄儿侄女,她听丈夫几次说过苏轼与苏辙聪明,若好生培养,以后定大有所为。
这样聪明的侄儿若以后当个种田佬儿,实在是可惜。
可她听见苏老太爷如此说,只能岔开话题道:“爹,我今日回来是因为元娘的亲事……”
苏辙正好也玩雪进来了,索性窝在苏老太爷怀中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石二姑母为苏元娘挑的是丈夫弟妻罗氏侄儿,罗家在眉州也是小有名气,只是罗家并非诗书世家,往前数上几代皆是做生意的,也就到了上一代才开始培养读书人。
可惜他们家中并无多少读书厉害之人,家中几个读书人都止步于举人。
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是想要,更觉得读书人格外神圣,罗家听说苏元娘待字闺中,便腆着脸上门与石二姑母透出结亲的意思来。
石二姑母更是娓娓道:“……罗氏比我晚两年进门,是个性子不错的,罗家家风如何,我多少也知道些。”
“小时候罗氏还带着那罗二郎给我拜过几次年,性子模样都不错,他与咱们元娘同岁,已经中了秀才,明年想去试一试解试。”
"叫我说,若罗二郎能够中举是最好,若是落榜,晚几年中举也无妨,如此也不敢瞧轻了元娘,毕竟如今大哥不在,大郎与二郎年纪尚小,若她真的受了欺负,哪里护得了她……"
苏家虽有苏涣与苏洵在,但毕竟是隔房的叔父,总要差上些的。
苏老太爷与苏辙都觉得这门亲事不错。
苏元娘早慧,知晓家中日子不好过,程氏有什么好吃好喝的都紧着他们大房,竟偷偷做了刺绣差人送出去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