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乖软夫郎的农家书生

穿成乖软夫郎的农家书生 第179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他收回手,整个人又散漫地摊回到车里,“上京好是好,就是哪哪儿都不如甘州自在,哪怕是在户部做个小主事儿,整日还是提心吊胆,生怕做错什么,说错什么,昨夜青哥儿说我有白头发了呢...”
谢见君扫了一眼他那满头乌黑的墨发,哪里有白头发的影子?遂道:“你模样生得稚气,有白发,反而映得成熟,之后青哥儿便不会说你总像个孩子一样了。”
宋沅礼听着这话有些不对劲,他摸不清谢见君是在安慰自己,还是揶揄,索性裹紧了厚裘跳下马车,回身又装模做样地拱了拱手,“左丞大人,下官先行一步。”
————
众人在宫门外等了一炷香的功夫,由内侍们引进太和殿。
早朝,意料之中提了五洲雪灾的事儿,暴雪断断续续下了数月,城中薪食俱尽,民冻饿死者日以千数,五州知府实在扛不住了,连发几道奏章过来求助于朝廷。
有钦南赈灾的先例,崇文帝不紧不慢地下诏赈灾,无非是将五洲的灾民先行迁往别的富庶些的州府,加之离着不远处的原州,年前刚建起了一座丰盈仓,可从此地调配粮草和驱寒之物,用于给五州济寒赈贫。
除此之外,国库也得多少出一点,要让灾民看到,圣上是时刻惦记他们的,只不过那点磕碜的家底,又能掏多少?
果不然崇文帝一开口,谢见君心都凉了半截,钦南水患尚且还有五万石呢,这次五州受灾,连一半都没有。
知道如今熹和只是面上光鲜亮丽,内里穷得叮当响,谢见君表示理解,大不了再想别的办法,先前入粟拜爵,商户们接连将粮草送往西北边境,现下边境积粟可足三年之久,其余的粮食不妨让朝中派去五洲的赈灾队伍收录。
这送哪里还不是送?反正给捐赠粮食的百姓们封的都是虚爵,崇文帝也没什么损失,不过借花献佛罢了。
赈灾的事儿有了眉目,派哪位皇子去赈灾倒成了难题。
正如宋沅礼所言,崇文帝没有要再派七皇子出京的意思,但以往对赈灾此事最为积极的太子和三皇子这回纷纷沉默了下来,大抵是年后朝中空缺出来的官职,还得指着他们俩使使劲,又或许此番去五州辛苦,毕竟那几处地方暴雪连绵,天寒地冻,谁也不想受这个罪,崇文帝便点了平日里不太冒头的五皇子,让他替自己跑一趟腿。
眼见着此事尘埃落定,谢见君想着等会儿去尚书房送赈灾名录,尚且循着机会向崇文帝提一嘴。
他还在琢磨着怎么开口,忽闻内侍尖利的嗓音从殿外传来,是那位神神秘秘的国师来了。
崇文帝朝着身边的李公公使了个眼色,李公公得了示意,手中的拂尘一挥,“传国师觐见!”
谢见君自回京以来,只在旁人口中听说过这位国师,要论起来,这还是头一次见。
那国师约摸着五十有余,身形瘦削,面色奇特,两目凹陷,他身穿宽袖长袍,大步阔阔而来。
“国师,可有要事奏报?”崇文帝见他走近,问道。
国师先行了一礼,“陛下,微臣于正月一日和四日,窥得天降祥云之象,陛下您受天命之使五十余年,天下兴旺,百姓富庶,江山安定,然今上天又降下祥兆,昭显陛下之盛德,臣上书奏请陛下行封禅大典,福荫万世,永固社稷。”
此话一出,众臣哗然。
“恭喜父皇,贺喜父皇!”站在队伍前列的三皇子骤然出列,“父皇大治于天下,如今千秋功业得上天认可,当去泰山奏告,祭祀于泰山之巅,以此来报答天地神祗!儿臣...“他向前一步,屈膝道:“儿臣恭请父皇行封禅大典!”
三皇子话说得太快,以至于他已经说完一盏茶的时间,大伙儿才纷纷回过神来。
难怪分去给五州赈灾的粮草饷银比钦南少了一半,感情是要用在这儿...谢见君颇感无感,他悄悄看了一眼打方才国师上疏,便一直没吭声的太子,见他眉头紧锁,面色阴沉得厉害,想必应是不愿意崇文帝,挑在这个要紧关头去泰山祭祀的。
他这回猜对了,太子静候了须臾,忽而开口道,“父皇,恕儿臣不敢苟同,封禅大典耗费无数,如今国库空虚,各地灾害频发,四夷虎视眈眈,父皇,您赶在此时去泰山祭祀盛典,怕是不妥。”
“太子此言差矣,典礼固然要花费一小部分的国力,但自古以来,礼乐以教化成德之责,此番祭祀大典,可鼓舞士气,教化天下,震耀寰宇,宣扬陛下大治于天下的功德,乃是上乘之选。”国师在一旁不紧不慢地反驳道,他声音略带阴沉,浸着一抹被砂砾蹭过的低哑,让人听着,无端有些不舒服。
谢见君蹙了蹙眉,不怨太子反对,凶歉之年怂恿崇文帝大张旗鼓地去泰山封禅,这国师安的什么心思?
“父皇,儿臣以为国师所言极是!”三皇子又跳出来,“这寻常百姓遇婚嫁喜事,尚且都要大费周章地庆贺一番,更何况是父皇您呢?您执掌朝政多年,岁丰年稔,海晏河清,四海之内皆为盛世,有如此丰功伟绩,何不设坛为祭,报天之功?”
三皇子说得头头是道。
“陛下,您不可再犹豫了,此番封禅是得上天昭示,您理当顺应天意,这历来封禅都是春日而成,现今时日所剩无几,得早些开始筹备了。”国师也趁机添了一把火,二人一唱一和,催促着崇文帝拍案下诏。
“既是如此..”崇文帝看向殿前站的乌泱泱的朝臣们,“朕要行封禅大礼,众卿意下如何?”
“臣等附议。”师文宣领头,大臣们连带着谢见君在内,纷纷附和。然大伙儿不附议也没有办法,明眼人都瞧得出来,此番泰山封禅,分明是崇文帝已经应准,配合着国师在他们面前演了一场戏罢了。
崇文帝满意地点点头,大手一挥将国师召到跟前,“依国师之言,此次封禅大典,就由你总领其务。”
“父皇!”偏太子不肯低头,梗着脖子一步也不让,似是非要跟崇文帝论个高下出来,连师文宣一个劲地清嗓子提醒他,也无济于事。
“太子,你数次阻拦朕,难不成是觉得朕如今治世的功劳不足以昭告天下?还是朕之德行有失,有愧于天地百姓?”崇文帝面露愠怒之色,语气都强硬了起来。
“父皇这些年抚定内外,任贤革新,革新税法,整饬纲纪,累累功劳乃是天下共睹,但您身为一国之君,应当居安思危,克制己欲,制约侈靡之风,封禅大典是谓图虚名,您岂能为虚名所累?如今五州十室九空,饿莩遍野,您若执意如此,怕是要让那些啮雪餐毡的百姓们寒心....”
太子话还未说完,就被迎面而来的一叠奏折,砸得身子向旁边一歪,连带着脚下都踉跄了一步。
第247章
“逆、逆子!”崇文帝拍案而起, 手指着太子怒声叱骂道。
“父皇息怒!太子并非是有意之举,您莫要同他一般见识,此番去泰山行封禅大典, 务必要保重龙体呐!”三皇子唯恐天下不乱, 偏挑在这个时候火上浇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