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走出庭院,看了一眼依旧在不远处守卫的刘长阁,并没说什么,而是对身旁的黄九二说道:“朕忘记告诉你了,经厂匠人月钱改了,五年以下匠人三两,五年以上五两,十年以上七两。五十岁便退下来,每个月还可领一两月钱。”
“孩子想读书的,就让他读书,想从商的,便让他试试,想吃糖葫芦的,就买。朕帮你把孩子身上的枷锁拿下来了,可不要再捆绑他们。”
黄九二连连点头,感激涕零,习惯性地想要下跪,却被朱允炆制止。
“走了,此行不虚。待黄瓜出了,记得给朕送一些过来,嗯,带上黄莺。”
朱允炆挥了挥手,在刘长阁的陪同之下离开了巷道。
黄九二看着朱允炆离去的背影,眼中含着泪水,转身看到黄莺便站在门口,上前一把抱了起来,也不顾女儿反对,狠狠地亲在了那粉嫩的脸蛋上,喊道:“囡囡,你立功了。”
黄莺翻着白眼,头歪向一边,无声地抗议着。
“人走了?”
王氏解下围裙,擦了擦手,然后放在了架子上,对走过来的黄九二问道。
“嗯,走了。”黄九二重重地点头说道,然后凑到了王氏身旁,低声说道:“花娘啊,你还得留在外浣衣局。”
“留在那里?若你每个月七两银子,我便是在家也无妨。如今二斤长大成人,到了成婚年纪,别人一听家里是匠户,连媒人都不愿来,若不把家底打打,孩子如何娶亲?”
“外浣衣局当下没了营收,我便去坊间找找,听闻王大婶说,二王府邸还在招织户,若是可以寻一个差事,也算是补贴家用。”
王氏不想耽误着。
黄九二坚定地摇了摇头,道:“就在外浣衣局,你说的问题,很快便会解决。”
“就因为匠头一句话?我看你是魔怔了,经厂匠头什么时候能管外浣衣局了?”王氏走向韭菜地,有些心疼地说道:“往日里孩子哭着闹着,你都不舍得用鸡蛋,全给母亲留着,为何今日如此反常?”
黄九二让黄莺去房间里,把奶奶、哥哥都喊出来,然后将正在整理木架子的王氏拉了过来,面色严肃地对所有人说道:“你们听着,今日来咱家做客的,不是经厂里打我的匠头,而是——建文皇帝!”
刘氏瞪着眼,手中拐杖都丢在了地上,王氏手里的铲子也掉了,一脸的震惊与难以置信。
黄二斤与黄二月更是张着嘴,惊讶的无以复加。
黄莺疑惑地看着自己的父亲,又看了看震惊的哥哥、母亲与奶奶,不解地问道:“建文皇帝,是不是奶奶说起最大的官。大哥哥的官有那么大吗?”
刘氏老脸哆嗦了下,连忙抓着是黄九二的手,问道:“你刚刚说什么?皇帝?刚刚来咱家做客的,是皇帝?”
王氏也急忙问道:“这,这怎么可能,皇上怎么会来这里……”
黄九二苦涩地摇了摇头,对刘氏与王氏说道:“皇上此行作客,是我们的福气。他虽没有带什么手信,但却给了我们太多太多。”
“二斤,你去书坊给师傅说清楚,日后从商,家里给你拿钱,你想要卖书,那便卖书,你想要去其他书坊,那便去。还有二月,让你哥哥给你买书,好好学,过几日,咱也请一个先生来,教你学问。母亲,花娘,皇上是我们的恩人啊。”
“我,我还是不能相信,真的是皇上吗?真的吗?”
王氏连连追问。
黄九二眼含泪水地说道:“皇上说,匠人是伟大的。”
朱允炆进入金川门,登上城楼,对久候多时的解缙、黄子澄点了点头,看着远处的民居,抬手指去,道:“那片空地可以整理出来,建造几个粮仓。这里有金川河,运粮便利,且水源充分,纵是发生火情,也便于控制。”
“至于粮仓建造,一律不准用木料,转用砖石。粮仓之间,可设高墙、水池,以作隔断,至于防潮,防鼠,下面比我们在行,便不需要朕一一交代了吧?”
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明国都的困境与难题
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朱允炆很清楚,对于大明而言,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不是火铳大炮,二不是刀剑盔甲,而是粮食。
民以食为天,解决不了肚子问题,什么都是妄谈。
随着一条鞭法、遏兼并国策推行,今年纳税田亩数量将达到历史最高。
以当下各地奏报来看,今年算得上风调雨顺,料是个丰收年景。
一旦田亩所产增加,粮食交易便成了一个大问题。
若有地方商人以粮多为由,遏低粮价,必有损于农户。
农户手中没余钱,只靠着一群贪官污吏吃吃喝喝,富商走客吹拉弹唱,那这大商业,也只能聚集在京师、江浙、沿海等地,无法广惠于地方。
朱允炆想要的是遍地开花,不是万绿一红。
“各州府设大粮仓,县设小粮仓,由农税司出资承建,负责官买粮食,至于粮食价格,便以去年价为准,如此一来,不致商户压价。各地粮仓若有不足,可上报州府,州府不足,可上报布政使衙门,统筹粮食调拨与储备。”
“对于粮食剩余颇多之地,或以酬征民,解送京师,或提升京师粮仓商价,引商送粮,或以漕运开南北东西,保障京师、北地大军用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