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支撑铁船厂运作,朱允炆不得不咬牙,自掏腰包,从后宫中调出三十万两,这让马恩慧很是不高兴,找来夏元吉的老婆就是一顿数落,话里话外就是为了告诉户部尚书别总是打自家钱财的主意,否则让他好看。
夏元吉很无奈,但也没当一回事。朱允炆也很无奈,诰命夫人归皇后管,自己也说不得什么,毕竟也算是她的钱。
开国四十年大阅兵的消息在八月初就开始传开了,建文报更是连续登载消息,连一些穷乡僻壤也听闻了大阅兵的消息。
行人司一下子几乎空了,一批人随着水师南下,准备将大明开国四十年大阅兵的消息告知南洋诸国,让他们派遣重要人物参加,敢派个无名小卒等着瞧。
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土司纷纷受召,朵颜卫、福余卫、女真部落首领也收到了邀请,不是部落首领亲自带队,就是首领之子带队。
瓦剌的马哈木听闻消息,面色不定,虽然面对鞑靼的威胁,最终还是决定让把秃孛罗再一次前往大明,看看大明所谓的大阅兵是什么样。
本雅失里、阿鲁台等人听到消息根本没有理睬,大明如何如之何都与鞑靼没关系,在没有一统草原之前,鞑靼是不会去南下的。
消息传入朝……鲜,李芳远与群臣商议多日,最终下了决心,命世子监国,自己亲自带队前往大明,见一见大明天子,看一看大明军威!
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双侯病逝
小教场。
朱棣观察着骑炮兵营的军阵演练,徐辉祖、铁铉与杨荣在一旁观看。都督佥事李谅走来,行礼之后,将一份文书呈给徐辉祖:“大同奏报。”
徐辉祖接过文书,看了看,不由地皱眉。
朱棣看出了异样,但大同是边关重镇,军中之事,不方便直接过问,便保持了沉默。
铁铉见徐辉祖面色凝重,不由开口:“魏国公,大同那里可是有紧急军情?”
徐辉祖没有遮掩,将文书递给铁铉,忧虑地说:“薛禄送来消息,言武定侯病卧在榻,已无法说话。”
铁铉忧虑不已:“武定侯为国征战一生,如今竟病重不能言。此事应立即奏报皇上,着人前往医治,或将其接回京师。”
徐辉祖重重叹息。
铁骨铮铮,奈何岁月不饶英雄。
不久之后,朱允炆得知消息,与内阁、太医院商议之后,决定派太医与官员接武定侯回京。可迎接的队伍刚刚出发两日,一封加急奏报就送到京师。
武定侯郭英,于建文九年八月十日,薨逝!
朱允炆看着奏报文书甚是悲痛,下旨罢朝三日。
郭英忠诚谨慎,其妹妹又是朱元璋的宁妃,可以说是皇亲国戚。虽说隆恩无数,可郭英却始终清醒,并没有卷入涛涛荣华。
洪武年间,公卿治房产田地者众,唯郭英守着一个宅院,不骄不奢。太祖曾问郭英,郭英的回答令无数人汗颜。
他说:“我一个平民,仰仗恩宠,幸有封爵,子孙衣食富余,怎能增加使产生奢侈之心?”
这在开国武勋之中,能保持如此清醒可谓难得。
更难得的是,郭英从来都没有以身体不舒服、生病等为由请过假,始终战斗在前线。后来朱允炆登基,郭英更是坐镇大同,威慑鞑靼、瓦剌,让其不敢轻易犯边。
朱允炆登基近十年,见过郭英的次数只有寥寥三四次,可此人的忠诚、勇猛、智慧是无可挑剔的,他从始至终,都将生命献给了大明朱氏王朝。
经礼部、内阁商议,朱允炆批准,追赠郭英为营国公,赐谥“威襄”。
好不容易过了悲伤的八月,九月时,长兴侯耿炳文也病倒了,虽经太医多次诊治,可终究是年纪大了,已走到了人生尽头。
朱允炆带解缙、杨士奇,进入了长兴侯府邸。
耿璇、耿瓛红着眼迎接朱允炆。
朱允炆没有多寒暄,直接进入房间,闻着满屋子的草药味,心头更是压抑,走到床头,看着病在床榻上的耿炳文,曾经彪悍的武将,只剩下了皮包骨头,一脸皮塌陷在脸颊上,似乎一口气就能吹走。
耿璇擦了擦眼角,在耿炳文耳边轻声喊道:“父亲,皇上来看你了。”
耿炳文听到了声音,缓缓睁开双眼,瞳孔尚未显露出来,眼角已流出老泪,耿璇连忙擦去。
“皇上。”
耿炳文看清楚了床边的人,虚弱地想要起身行礼。
“长兴侯,安心躺着。”
朱允炆伸手轻按,然后看向一旁的太医王宾、盛寅。
王宾微微摇头,盛寅沉默。
已至生命之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