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21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后世温商的出现与壮大,就与永嘉学派脱不了关系。
随着大明商业的发展,人才雇佣市场的出现,资本主义已经事实上萌芽,加上蒸汽机动力的出现,蒸汽机纺织、蒸汽机船、蒸汽机锻造等发展,大明亟待需要改变重农抑商的提法,改变沉淀在民间几千年来的固定思维。
让商业发展起来,让资本流动起来,形成市场配置,促使大明国力、科技、文化、社会各方面进步,这是必然要做的事。
但在此时,必须做一件事,一件与西方类似的事。西方革命的关键在于文艺复兴,大明革命的关键在于破除理学。
一句话,要解放思想。
朱允炆清楚,只一味改良理学,借助格物的外壳是无法推动商业破除藩篱,无法冲破重重束缚,这个时候,借鉴永嘉学派,让永嘉学派重见天日,就成了一个选择。
永嘉学派的思想充满实用性,贴合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现实,虽然其中事功的理论容易被儒家学派鄙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允炆需要,大明需要。
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卫所是一座囚牢
瓯江,江流浩渺,奔入东海。
这一日,蒸汽机船染着夕阳的红润,与瓯江不断拍手,激起阵阵浪花。当夕阳告别,瓯江也变得平静,似乎都回家了。
宁村所。
军士张大头坐在破旧的码头上,眺望着远处地大海,见有蒸汽机船靠近也没有任何动作。
水师运转南北,经停宁村所是常有地事,他们只不过是歇歇脚,最多补充下淡水,并不会久留。何况这里只有两艘船,不需要通报千户。
蒸汽机船缓缓靠岸,在停稳后,朱允炆一副商人、黄淮一副老管家的模样出现在码头,至于汤不平、顾云,自然是粗衣伙计。
张大头看到这一幕,猛地抽了下鼻涕,站了起来,随手将一旁插着地红缨枪拿起,一步步走了过去。
汤不平看了一眼,对顾云使了个眼色,便开始观察起周围地动静。顾云盯着张大头,见对方接近两丈以内,便伸出手喊道:“站在原处,莫要再近了。”
张大头冷着脸,呸了一口唾沫到手心,紧握长枪,上前一步喝道:“大胆商人,竟敢私用国器。谁是水师官将,竟忘了水师规矩不成?今日遇到我张头大,你们休想离开!”
顾云都差点出手了,听这个家伙一顿喊,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应对,只好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对于张大头地表现很是满意,水师不私用,蒸汽机船只更是水师中利器,目前也不会对商人开放,如果出现商人使用蒸汽机船只,就说明存在水师与商人勾结,谋取私利的情况,张大头的所作所为是对的。
朱允炆向前走去,开口道:“安全局办事,让开道路吧。”
汤不平掏出令牌。
张大头见是安全局的人,顿时出了一身冷汗,连忙收起长枪,站在一旁手足无措。
朱允炆安抚道:“你做得对,所有卫所军士都应该向你学习,盯着水师,不准他们走商、迎商。若有违背军纪、规矩的,当拦下奏报千户。”
张大头连声答应。
朱允炆走过之后,回头看了看码头上孤零零,却依旧站得笔直的张大头,皱眉问:“卫所码头,应该配多少军士?”
汤不平答道:“重要卫码头,配二百名军士,非重要码头,三十名军士。所配五至二十名军士。”
“那这里缘何只有他一人?”
朱允炆指了指码头。
汤不平严肃地说:“应是宁村所玩忽职守。”
朱允炆看了看天色,又看了看不远处的炊烟,说:“走吧。”
千户陈廉正在与妻女用餐,一名军士走进来通报安全局的人到访。
陈氏不安地看着陈廉,小女儿几乎哭了出来,母亲说过,安全局是专门抓坏人的,自己哭鼻子的时候,母亲就用安全局吓唬自己,现在他们来,该不会是抓自己的吧?
陈廉安抚妻女,起身刚走出正门,安全局的人已经到了院子里,连忙上前询问:“在下宁村所千户陈廉,不知……”
汤不平拿出令牌,让陈廉莫要打听。
朱允炆看着局促不安的陈廉,迈步走入房间,扫了一眼桌上简单的两个菜一个汤,坐了下来,对躲在陈氏身后的女孩笑了笑说:“好可爱的孩子,陈夫人可否介于加一双碗筷?”
陈廉跟了过来,看着不知所措的陈氏,微微点了点头,补充了句:“加个菜。”
陈氏拉着孩子走了,陈廉坐下不敢先说话。
朱允炆看着桌上的萝卜、青菜和豆腐汤,问:“这就是你们平日的晚膳?”
陈廉皱眉,安全局的人不都是办大事,查大案的,找自己来不问正事,问晚膳是什么意思,莫不是他想蹭吃蹭喝,让自己给他摆上一桌酒肉?
“实在是招待不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