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怎讲?”
孙安询问。
江圆坦言:“国子监向来不畏辩论,只要有道理,拿出来讲就是了。能进入国子监的,通常心性了得,有些见地,不会轻而易举被人说服,除非这门学说、思想能让他们的认可。当年方孝孺在国子监当儒学院院长时,依旧不能阻止新学的出现,如今新学大势已成,方孝孺纵是亲自上阵也无法阻挡大势。”
“完全没有必要将正学书院的人是当作洪水猛兽,想来在国子监眼里,正学书院根本不值一提。一个故步自封,完全继承老学问不承认新学问的学院,能有什么未来?若叶副院长得知林嘉猷、廖镛要去挑战,怕是兴奋多,畏惧少吧?”
何文渊连忙起身,对江圆肃然行礼:“方才我确有担忧之心,怕其害了国子监,毁了国子监大道。幸赖江御史点醒。”
江圆起身还礼:“不敢当,不瞒何知府,我也曾受教于叶副院长,只不过只有短短半年便结业。虽只有半年,但叶副院长所教导学问令我受益终身。江某相信,永嘉学派是对的,这世上的理是出现于调查与实践之中,真正的格物不是单纯的揣测,而是观察与操作……”
何文渊含笑。
眼前的江圆是国子监结业,现在担任的是监察御史,虽然官位不高,但胜在代天子监察地方,能直接奏报,就是自己这个知府,也得小心应对。
只是没想到,他竟是在叶灵儿进入国子监那一年结业的。
一直沉默的安全局千户许勋开口道:“林嘉猷、廖镛想要进入北平国子监,他们的希望只在这一轮考试之中,若是在儒学试卷中无法进入前三,不能取得府学教授、训导、知府三人中两人认可,便不能报以单科优秀,破例进入国子监。”
对于特招,国子监有两条规矩:
其一,单科前三,且教授、训导、知府三人中有两人认可,给予举荐,少一个人都不行。
其二,单科前三,自认为可以进入国子监者,可申请将试卷送国子监,由国子监评判与决定。
目前特招进入国子监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以整体成绩,给出招募成绩线,超过则入,低于则落。
许勋是安全局的人,掌管着整个台州府的情报,对于正学书院自然也没少关注,很清楚那里的教学模式与教程安排:
四成课业用于认识、背诵四书五经与理学等儒家典籍。
三成课业用于探讨、辩论四书五经与理学等儒家典籍。
两成课业用于根据四书五经与理学等儒家典籍写文章。
一成课业用于杂学修习。
每个月的情况基本就这样,最多分出来点时间一起去看看孔圣人,再给亚圣孟子上炷香。
黎明即起,两更休息,几乎全部时间都这样安排。
筹算、兵法、医学、匠学、农学等等杂学,在正学书院比打杂的还打杂,每个月安排的时间少之又少,与国子监、府州县与社学的儒学、筹算占六成,杂学占四成根本无法相比。
正学书院的弟子,他们想要进入国子监,唯一的希望就是儒学院的特招,不过在改良儒学盛行的当下,他们的文章当真能取得府学教授、训导、知府的认可吗?当真可以通过国子监的评判吗?
许勋打心里不认为存在这种可能,即便存在,一年最多三个人,六年十八个人,六年之后,谁还会认可空谈心性的未改良过的儒学?
学问不会死,但会衰落,会无人问津。
当方孝孺这些人的主张再没有人认可与追随时,朝廷改良儒学就真正成功了。一直无法进入仕途的正学书院,还能活多少年?
要知道支撑正学书院的人,大部分是江浙大户,是他们在出钱出粮,而他们的根本目的是送自家人进入国子监,争取进入仕途,而不是单纯去听课,自我净化去的。一旦江浙大户失去了对方孝孺的兴趣,只靠着地方百姓,很难振兴正学书院。
何文渊坐下,整理了下衣襟:“正学书院的学问如何,那就等考试结束之后,由一众先生共同评判吧。实事求是,择优而入,不优则罢,我们需要为朝廷把好关。”
孙安、江圆等人连连点头。
好与坏,一切以成绩来论。
大明文教处在最好时代,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会被埋没。而那些想要浑水摸鱼,想要取巧的人,是不会有机会的。
两日后,府学考试结束。
在监察御史的监督下,孙安、陈良佐、吴鼎等人开始拆卷评判。而与此同时,钱塘县学的龙门也已打开,于谦迈着自信的步伐,走过龙门……
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于谦的《石灰吟》
于谦接过试卷,谢过先生,粗略地扫了几眼前面的问题,不过是四书五经中常识,这些并没多少难度,便翻至最后看策问,决定先作答最难的题项。
先挑难的下手,是于谦的性格。
对于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问题,暂时放一放并不影响大局,但关键的影响整体的,总需要先解决。
不拘泥于给出的次序,而是以主次来推进。
于谦看着策问题,不由得面色凝重起来。
整个儒学考试给定分值一百,其中策问独占四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