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着!”大爷把手刹都拉上了。
“丫的,国安局那么明显的地方都找不到?你是不是拒载?”
“投诉电话是365xxxxx是吧,我现在就投诉”唐小莫直接拨号。
“小伙子,小伙子,先别打,先别打。”大爷赶紧拦着。
“靠,那走吧!”
“找不着。。。。。。”大爷还是那句话。
“你别急,你不是长安人吧?学生吧?”
“丫的,我打一车还要给你看户口本吗?”唐小莫有点不爽了,本来他是不会和一个开出租大爷一般见识的,可是这厮居然开口闭口找不到国安局。
“小伙子,年纪轻轻,可别学流氓说话呀,大爷见得多了。不过看你也不像!”
“我问你是因为长安人都知道长安市的国安局没有像公安局那样公开挂牌。老百姓哪知道在哪呀!!!”其实这听起来不合理,实际上却又很说得通。国安,的确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隐秘的存在,本身就是和老百姓沾不着边的地方。
“丫的。。。。。。”
“喂,你到小雁塔找我吧,我到那等你。”说完不等楚青青回话直接就挂了。
“这回找着了了吧?”唐小莫无奈笑笑问。
“你这个娃子,不是消遣俄吗,那都找不着,俄还开个甚出租嘞!”大爷一着急地道的长安话都出来了。
小雁塔建于公元707年~710年(唐代景龙年间),位于当时唐朝都城长安城朱雀mén街东安仁坊修建荐福寺塔(即小雁塔),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当时塔院并不在荐福寺内,而是与寺mén相对。塔园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mén隔街相望。唐朝末期的战luàn中,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的文字记录来看,当时荐福寺已迁入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公元1116年(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明、清两朝时期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代开始了荐福寺的中兴,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
公元1426年(明宣德元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méng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如今的“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当年明英宗的亲笔。公元1487年(明成化末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
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至1965年经过一次整修,才修复了地震震裂的裂缝)。小雁塔原有15层,公元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遇到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现存13层。清朝时荐福寺又多次修缮,以康熙三十一年的整修规模最大。晚清时期还建造了藏经楼和南山mén等。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