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氏族

第一氏族 第227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让贾肃头疼的是,云家跟方家大为不同,云家家主虽然也对他客客气气,但却只是客气,根本就没有跟他相互勾结,在郓州为所欲为的打算。贾肃好几次试探的效果都不好,这让他没了巨额钱财来源,渐渐就对云家分外不满。
而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云家凭借自身在郓州的良好名声与现有威望,开始对官府指指点点。
这集中表现在官差们像往常那样,敲诈勒索郓州商贾,对平民百姓予取予夺时,云家都会站出来主持公道,并且每回都会把事态扩大,闹得全城皆知,短短两个月间,贾肃就被迫处理了好几名殴打百姓、勒索商贾的官差。
贾肃逐渐意识到,云家靠着自身的影响力,已经极大制约了刺史府的权力。
而对方最为依仗的利器就是舆论,在刺史府跟云家之间,郓州百姓没有更愿意相信刺史府,而在具体事情上,因为云家每每都站得住脚,所以往往都能取得百姓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刺史府的官吏被迫收敛言行,不敢再轻易在青楼、酒楼、市井横行霸道,也不敢再随便鱼肉百姓,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官吏们权威下降,没了诸多利益收入。
腰包瘪了下来,官吏们叫苦不迭、怨声载道,希望贾肃能够扭转局面,让一切回归正轨。
贾肃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飞鱼卫”。
之前“飞鱼卫”帮他拔除了方家,现在他希望对方再度出手,将云家也打压下去,继续维护刺史府的地位。
这一夜,贾肃写好了密折,打算直接呈送皇帝,希望对方可以让飞鱼卫再来一次郓州。理由很明确,云家崛起过快,即将成为第二个方家,来日也极有可能成为世家,必须尽早处理。
飞鱼卫之前让他对付方家,用的就是这个理由,贾肃觉得自己这份奏折送到皇帝面前后,必然能够让飞鱼卫二度出现。
密折写完封好,贾肃打了个哈欠,感觉脑袋昏沉得实在是厉害,就打算先眯一眼,明日天亮后,再派人将密折送出。
他闭上了眼。
再也没有睁开。
永远都不可能再睁开。
子夜,一个黑衣人悄无声息出现在他的房间,拿起那份密折打开看了看,随手收了。探了探贾肃的脉搏,在确认贾肃已经死亡后,黑衣人转身离开,消失在茫茫黑夜中。
第二七三章 看来你真要造反
赵宁离开郓州,转入济水,顺河西下,打算去往下一个目的地:东京汴梁。
汴梁是中原腹地,也是京杭大运河通济渠段核心重镇,四通八达,繁花似锦。
前世国战伊始,北境防线全面崩溃,距离雁门关仅数百里的燕平城,自然就不再适合皇帝与朝廷停留,他们便将中枢搬到了汴梁。汴梁本就是四京之一的东京,这回迁都倒是没费太大事。
从郓州城到汴梁城有十天左右的路程,楼船过了梁山进入大野泽时,置身于一望无际方圆百十里的大湖中,天空又飘起了雪花,风景一时美不胜收,赵宁让人打开窗户卷起竹帘帷幄,跟杨佳妮、周鞅、黄远岱等人,摆酒闲谈。
大齐承平一百二十年,随着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天下文风大涨,武风远不如开朝立国时那般浓烈,将门子弟平日里也免不得附庸风雅,若是外出游玩,都喜欢文人书生广袖长袍、曲水流觞那一套。
赵宁在十六岁之前,就很喜欢诗词歌赋这种东西,每每向穷酸书生买了一些,在青楼艺伎面前吟唱一番,就自认为风流无双,常常引来魏无羡的喝彩与陈安之的鄙夷。
今时不同往日,赵宁自然不会再去追逐潮流,眼下跟周鞅、黄远岱等人谈起的,也是正儿八经的时务策论、风物人情。
“贾肃只要活着一天,假冒飞鱼卫的事早晚要败露,为防让皇帝知道这件事,这个人你打算怎么处置?”酒过三巡,在周鞅跟黄远岱结伴去放水时,杨佳妮转头问赵宁。
整个郓州刺史府,只有贾肃知道他们“飞鱼卫”的身份,只要贾肃能够闭嘴,赵宁等人就不用担心在郓州的行动留下大的后患。
“要一个人能绝对保守秘密,办法当然只有一个。”赵宁耸耸肩。
“贾肃毕竟是一州刺史,突然被人杀了,朝廷哪能不全力追查?”
“要一个人死,方法有很多种,未必非得行刺。”
“你又用了什么阴谋诡计?”
“算不上诡计,大齐的世家中,赵氏是最擅长的炼制修行丹药的,‘镜水涤生’每年都是供不应求,这你应该知道。”
“然后呢?”
“赵氏既然擅长炼制丹药,那弄出一些毒药自然也就很合理。”
杨佳妮眼前一亮,“你给贾肃下了毒?”
“贾肃到云家赴宴,想要跟云家结成利益同盟的时候,在场的长河船行修行者高手,给了他一杯毒酒。”
“可下毒也会留下痕迹,仵作验尸的时候必然能够察觉,你难道把仵作也收买了?”
“那太麻烦,这种事越少人知道越安全。毒药留下痕迹虽然不可避免,但留下的是什么痕迹,却可以控制。贾肃喝的毒药,会让人觉得他是修炼的时候出了岔子,走火入魔而亡。”
杨佳妮恍然。
修行者修炼的时候出岔子是经常有的事,服用了副作用大的丹药没控制好,导致走火入魔的更是屡见不鲜。就算没服用辅助丹药,修炼的时候急于求成或者冲击瓶颈时处理不当,出问题的情况也不少。
眼见周鞅和黄远岱还没回来,杨佳妮奇怪的道:“他俩怎么去这么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