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行动之前,大家得填饱肚子,粥已经煮好,大伙儿先吃饭。”
......
赵宁的人手很充足,且不说千百个一品楼人手,黄瑜、章颢聚集起来的官吏、志士队伍就规模不小。
在百姓们吃饭的时候,他们同时出动,很快就把在场流民登记造册,并按照籍贯划分为不同队伍,让他们可以回自己的家乡战斗。
常怀远派遣自己的牙军押运军粮,跟着队伍出动,昨夜扫荡了那么多达官显贵,军粮自然是不缺——武宁军战后抚恤都已不是问题。
正午之前,难民们已是分队离开徐州城,作为一个战士向自己的家乡进发,有一品楼修行者与牙军甲士随行,他们无不信心饱满。
同样,有一品楼的人在,也能有效约束他们的行为,让他们不至于胡乱杀人,把造福桑梓的大户人家给屠了。
黄瑜、章颢等人同样是分队随行,他们带着不少预备官吏,都是要取代州县原本官员的。除此之外,他们手中有一份至关重要的东西。
那是一品楼给予的大晋新法,即《同光律》。
在肃清州县无良权贵后,黄瑜、章颢等官吏,要按照《同光律》的条例,在一品楼修行者的帮助下,给百姓重新划分田亩,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并改造地方秩序。
这里面的重中之重,无异是建立各级国人联合会。
这也意味着,这是一场完整的革新战争,清楚旧势力不过是个开头,传播新思想新学说与新法,建立全新的地方管理制度才是重头戏。
虽然新秩序极可能只是短暂建立,会随着吴军大军的到来而被取代,但百姓们只要真正拥有过公平正义,见识过真正的光明,往后就将无法再忍受压迫剥削与黑暗。
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就这样,浩浩荡荡的革新战争队伍,精神抖擞的从徐州城出发前往武宁各地。
赵宁就站在场边目送。
每一队人马经过他面前时,队伍中的百姓都会转头向他行军礼,高呼为公平正义战斗到底,而后挺胸抬头器宇轩昂的踏上征途。
这等场面,看得方小翠、孙小芳、薛长兴等人皆是心神激荡。
第七五零章 两难(上)
“我现在很想去一趟河北。”站在赵宁身边的杨佳妮,看着一支支队伍从面前经过,略显突兀地说了这么一句话。
赵宁呵呵一笑:“想去便去,我总不会拦你。”
杨佳妮转头瞅了赵宁一眼:“你就如此确定,我去了河北不会闹事。”
“当然。”
“你倒是对我挺有信心。”
“我是对大晋的事业很有信心。”
杨佳妮沉默下来。
她想去河北,是打算去看一看彼处的世道风貌。
赵宁眼下在徐州做的事,一方面让她感受到了浓烈的危机。
一夜之间,赵宁就能凝聚这么多平民百姓的力量,让对方甘愿化身为战士,为了大晋皇朝的目标而战,那么可以想象,一旦时间稍微长些,很多地方的百姓都会成为大晋战士,他们可以爆发出来的力量堪称无与伦比。
此时此刻,面对赵宁高超的行事方法、铁一般的事实,杨佳妮几乎已经确认,她之前反驳赵宁的那些话,太过想当然了。
另一方面,杨佳妮并不反感平民百姓,为了掀翻压迫剥削奋躯而战,恰恰相反,因为有起码的善恶观与是非观,她颇为认同这种行为。
哪个正经人,愿意看到达官显贵相互勾结,肆意欺压平民鱼肉百姓呢?哪个正经人不想看到世间多一些善良美好?
“也不是所有的达官显贵,都是罪行累累之辈,乡绅教化乡里,地主保障地方耕种与粮食,很多人都有些造福桑梓的功劳。
“那些中小地主,其实有很多都是勤勤恳恳之辈。
“他们的家产是世代辛劳累积的,农忙时自己参与劳作,与自家佃户相处得颇为融洽,双方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局面,反而相互依存。”
杨佳妮忽然开口,眼神认真。
赵宁并没有接话,一笑置之。
彼此之间没有继续交流。
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
赵宁从没有认为所有地主大户都该死,相反,大晋朝廷善待造福桑梓之人,也不会去戕害不曾鱼肉乡里的大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