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氏族

第一氏族 第1114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大晋早没了权贵阶层,有的只是广大民众,所以每每在战争到来之际,大晋都能真正做到汇聚举国之力。故而每一战虽然看起来兵力不足、地盘不大、资源有限,却往往能克敌制胜。
大晋有十分力,朝廷就能调动起十分力,甚至不止。
归根结底,国家强不强,国力盛不盛,不是看这个国家存在多少资源财富、修行力量,是不是市井繁华、物产丰富,而是看真正的力量掌握在谁手里,国家能调动起来的有多少。
从函谷关离开,赵宁再度来到晋州。
这回他见的人是赵逊。
赵逊先跟赵宁介绍的不是特别行动团的成果,而是一品楼与国人联合会在秦国内部搜集到的各种情报,以及汇总大量情报后得出了一份秦国国情分析报告。
战争,打的从来都不只是军力,而是国情国力。
这份非常全面的报告,赵宁读了很久,通过它完整地了解了秦国眼下的情况——这样的报告一品楼每年都会做,不只是针对秦国,吴国与天元帝国也有。
那是大晋制定对敌策略的重要基础。
要是没有这样的报告,对敌国情况与实力没有准确认知,赵晋凭什么敢在西南、东南两面都只派少量兵力驻防?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真正的较量发生在平时,绝不仅仅是在战时。
赵宁跟赵逊就这份报告聊了不少,不过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秦国这个看起来正在不断发展变强的新兴国家,实际上不说千疮百孔至少也到处都是破绽,此战赵晋大有可为。
末了赵宁想起情报中提及的一件“逸闻趣事”,笑着跟赵逊调侃起魏无羡来:
“这家伙现在很憋屈啊,明明知道长安城的问题出在哪里,却只能在朝堂上大发雷霆,衮衮诸公缄口不言,他就什么都做不了。”
这件逸闻趣事,说的是关中在接受吴国援助开始工业化后,因为大量百姓涌进城里讨生活,导致长安城地价房价飙升,城中因此兴建了许多高楼大厦,随着配套设施的建设,市井也跟着繁华了起来。
魏氏满心以为这是秦国发展强盛、时代进步的表现,会给秦国创造许多财富,随着战争来临正打算收钱呢,却发现一个子都没有不说,官府还得倒赔银子。
“朝廷的钱庄把钱都借出去了,百姓负了债,搞建设的宗门势力也说自己亏损,好嘛,大家都没钱,可长安城切切实实发展了,那钱到哪里去了?被狗吃了?”
赵逊复述了魏无羡在朝堂上咆哮,刚开始还一本正经,说到最后实在是忍俊不禁,哈哈笑出了声,“他也就能指桑骂魁说权贵是狗。
“真当权贵为了利益可以闷声做狗时,他也是无可奈何。”
赵宁笑着笑着摇头叹息起来,“魏蛤蟆也曾是一方豪杰,有过风光鼎盛之时,现在面对沆瀣一气的世家大族、满朝权贵,却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我都替他委屈。”
赵逊摊摊手:“那又怎么样,这不都是他自找的?
“谁让秦国立国的时候,魏氏选择的是以世家大族为国本?既然代表了权贵的利益,那被权贵反噬的时候就没有气急败坏的理由。
“凡事都是因果得讲道理,不然就是当了婊.子还想立牌坊,徒惹人笑。”
说这些话的时候,赵逊眼中充满对魏氏的不屑讥讽与幸灾乐祸。
想到魏无羡纠结痛苦之时只能无能狂怒的模样,赵宁也觉得有趣,这家伙当初为了一家私利,不惜分裂皇朝建立秦国,现在正是该为此付出代价的时候。
其实面临相似困境的不只是魏氏一家,吴国杨氏何尝不是如此?
纵观古今,历朝历代的帝室都有这些困扰,久了其实也就习惯了,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
在大家都不济事的时候,谁也不会觉得自己不堪,愤怒有限,但如今大晋皇朝就在眼前,自己明明有纸面优势却无法战胜晋朝,差距就太过赤裸,不能视而不见,愤怒与屈辱难免沉重百倍。
赵宁摸了摸下巴:“不管怎么说,临了魏蛤蟆终究还是做了一件对的事。”
赵逊正色颔首:“他能有这样的选择,说明他还算个大丈夫,也称得上是一位智者。”
第一二六一章 关键所在
“说说侧面战场的局势,特别行动团现在的位置很关键。”大局大势说完,赵宁起身来到悬挂于墙壁上的地图前,开始关注具体战事。
此次行动团出动御气境以上修行者千余人,由抽调的军中好手、国人联合会精锐与官府骨干作为中坚力量,任务区域为河西秦军侧翼方圆两三百里的范围,涉及秦军数个师。
赵逊来到地图前为赵宁介绍:“负责打开局面的第一梯队共有三个大队,行动区域为河西秦军左翼,中心地点由南到北分别是官东、郃阳、韩城。
“秦军在这些地方驻防的兵力不少,依照常理说其实多了点,而且兵力相对分散,但魏无羡明面上摆出的是针对革新战争优势,防我们偷袭、渗透的架势,如此布置倒也说得过去。
“重点当然不是秦军的兵力分布,而是哪些秦军部曲驻防在这些地方。
“你我都知道,一品楼跟国人联合会对秦军的渗透有限,而且是以河东青壮为基础,拥有自主行动能力的部队就那么多。
“如果摆在特别行动团面前的是其它部队,我们想要组织起义不说不可能,也几乎是难如登天。”
赵宁一边听一边颔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