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铁衣曲

霓裳铁衣曲 第89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白虹贯日?”李下玉不禁打了个哆唆,赶忙把妹妹从窗户边扯开,然后将窗户砰的一下合上:“不许看!”
“为啥不许看呀!”妹妹李素雯还只有十二岁,好奇的看着神色惊惶的姐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白虹呢!”
“记住,日、天子也!白虹、白精之气,主刀兵也!这是大大的不详之兆!”
“姐姐,你是说那太阳就是阿耶吗?这征兆对阿耶不利?”
“不错!”李下玉起身从窗缝里向外看了看,确认无人在监视自己姐妹,将妹妹抱入怀中,方才附耳低语道:“阿雯,那个女人现在已经是皇后,后宫之主,宫中到处都是她的耳目,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在别人的监视之下。稍有不慎,我们都会和母亲一般下场。今日天上有这等不祥之兆,只要旁人说一句你我面有喜色,那你我一个怨望之罪就逃不过,你明白吗?”
听到姐姐的话,妹妹的眼睛陡然睁大,脸色惨白,浑身颤抖说不出话来。原来这对姐妹并非寻常人,乃是当今天子的两个女儿:义阳公主李下玉和高安公主李素雯,她们的母亲便是萧淑妃,今上还在东宫时便被选入宫中,为李治生下二女一子,深得李治宠爱。
公元649年李治登基为帝,便封萧淑妃为淑妃,由于王皇后一直没有孩子,萧淑妃就成了王皇后的最大威胁,为了分去萧淑妃的宠爱,王皇后就让当时在感业寺出家的武氏蓄发,并劝说李治将其迎入宫中,引以为援手。却不想武氏深得李治宠爱,王皇后与萧淑妃相继失宠,两人不得不联合起来与武氏宫斗,但最后还是失败。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十月,唐高宗下诏称:“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不久之后,武则天令人要将王皇后和萧淑妃缢杀。王氏族人、萧氏族人全都流放岭南,并追改王氏的姓氏为“蟒”,萧氏为“枭”。李下玉和李素雯姐妹虽然是金枝玉叶,但也因为母亲的缘故被囚禁于大兴宫的掖庭中,就和其他有罪宫女一般。
“阿姐!”李素雯深吸了一口气:“阿耶他平日里最疼爱我们的,我们被关在这里,被人如奴仆一般对待,难道阿耶他不知道吗?”
妹妹的问题就好像一根钢针,直接刺入李下玉内心的最深处,她年纪比妹妹要大不少,当初萧淑妃宫斗失败时她已经懂得不少世事了,自然知道无论是母亲被治罪处死,还是自己和妹妹此时的遭遇,都肯定得到了父亲的首肯,至少是默许。但她无法把如此残酷的真相告诉尚且年幼的妹妹,毕竟在这种鬼地方,有一个人绝望就够了。
“是的,阿耶一定是不知道的!”
“那阿耶若是知道我和姐姐被关在这里,一定会下圣旨把我和姐姐救出来对不?把我们接到大明宫中去!”李素雯满怀希望的说:“还有那个坏女人,一定是她蒙蔽阿耶,才害了母亲和我们的!”
“不要说了!”李下玉本能的伸手捂住妹妹的嘴巴,抬起头看了看窗外才低声道:“小心隔墙有耳!”
“嗯!”李素雯顺从的点了点头:“姐姐,我们已经在这里关了好几年了吧?阿耶这么久没见到我们,难道不怀疑吗?”
“大唐有那么多州郡,每日送来的奏疏都能堆满几张桌子,阿耶每日里处理国事都忙的没时间吃饭睡觉,一时间想不起来我们姐妹也不奇怪!”李下玉强笑着的安慰妹妹:“只要我们诚心向神佛祈祷,今年上元节前、不、下雪前,阿耶一定会想起来我们,派人来接我们去大明宫的!”
“嗯!姐姐说得对!”李素雯从李下玉怀中挣脱出来,双膝跪下:“姐姐,我们现在就向神佛祈祷吧!这里太冷了,能早一天离开这里也好!”
大明宫,观德殿。
在明黄色的罗伞之下,李治与武皇后正襟危坐,在殿前的广场上,不时传来悠扬的鼓乐声。与大兴宫不同,大明宫乃是位于唐代长安城外的龙首原上,地势很高。而李治身体不好,患有风湿病,原有的大兴宫地势较低,比较潮湿,所以李治便在城外的龙首原上修建了大明宫作为自己的寝宫。而从隋朝开始,位于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便有观德殿,是皇家举行射礼的地方,大明宫建成之后,李治也没有改变这一先例,射礼依旧在原来的地方举行。
由于弓箭这一武器在古代军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几乎所有古代民族都有将射箭这一活动礼仪化、神圣化的倾向,华夏民族也不例外。而天子参与射礼也就同时具备了双重意义:通过本人的示范,教化全国百姓不要忘记武事;射礼本身也是一种贵族间的社交活动,除去射箭以外,还有繁复的礼仪、参与射礼的射手除去要有精湛的弓术之外,还依照繁冗的程序和鼓乐进行,以表现出其谦逊、内省、庄重等品格,若是违反了礼乐规则,弓术再出色也会因为当中的错误而被判犯规出局。
“陛下!”武皇后看了看下方的广场伴随着鼓乐声走入射道的少年们,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你觉得今日弘儿能赢吗?”
“呵呵!”李治笑了起来:“媚娘说的外行话了,这射礼又不是看的胜负!”
“不看胜负看什么?”
“看德行!”李治答道。
“德行?这明明是比射箭,如何看得出德行来?”
“媚娘你是女子,未曾读过射义倒也不奇怪!”李治笑道:“我在弘儿这个年纪的时候,先帝便曾亲自教射与我,开宗明义便是讲了射义。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求反诸己而已亦!
第272章 仁德
这句话是何意呢?射箭须得首先让自己心平气和,体态正直,然后才能拉弓射箭,若是没有射中,那也不能怪比自己射的准的人,而是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以选贤于射圃之中,观其德行,君子以修身进德为本,而非妄论旁人高低胜负。争胜而射,揖让而升,同饮酬酒。是以射以不争为仁,以揖让为义。”
“原来还有这样一番道理!”皇后笑道:“今日倒是长了学问,不过若是如此,妾身便放心了!”
李治闻言问道:“放心?为何这么说?”
“弘儿今年才刚刚十一岁,在参加射礼的众人中算是最小的几个了,若是单比射箭,多半是比不过其他人。可若是如你说的那样,妾身还担心什么?他是陛下的儿子,最像的便是陛下,仁德之心乃是天生的,又有什么好操心的?”
“呵呵呵!”李治闻言笑了起来:“媚娘你这又是在拐着弯说寡人的好话!”
“难道不是吗?当初先帝在诸子之中选了您登基为帝,不就是看您仁德吗?”
“哎!”李治的脸色变得有点难看起来,他叹了口气:“先帝当初立寡人为太子,为的兄弟和睦,相互保全,而如今吴王、元舅皆已离世,这仁德之名寡人着实不敢居之!”
“这如何能怪陛下!”皇后轻轻的拍了拍李治的手:“吴王之死,乃是长孙无忌枉法杀人;而长孙无忌犯的是大逆谋反之罪,陛下却法外开恩,只是流放黔州。他若是在黔州闭门思过,多则五年,少则三年,陛下定然会赦免其罪,召回长安。却不想他却深悔前过自缢了,反倒有伤陛下盛德,实在有负陛下还叫他元舅!”
“哎!”李治叹了口气:“媚娘你说的不错,寡人当初将元舅流放黔州也是实在没有办法,那许敬宗拿祖宗法度逼寡人,说什么若是谋反之罪也能赦免,那何以治天下?寡人只得将元舅流放,本想过个两年待风头过去了,便随便找个理由赦免其罪,召回长安。为了避免发生意外,还专门下令沿途州府发兵护送,却不想元舅到了黔州之后却突然自缢了,也都怪寡人考虑不周,却让元舅殒命,将来若是到了地下,有何颜面面见先帝和元舅!”说到这里,李治不禁双目含泪。
“陛下!”武氏从袖中抽出手帕,一边替李治擦拭泪水,一边劝慰道:“先帝何等明睿,又岂会分不清其中是非曲直,照妾身看,先帝定然不会责怪陛下,倒是那长孙无忌愧对陛下,无颜面见先帝!”
李治夫妇正说着话,三番已经射罢,太子李弘换了一身衣服,前来拜见父母。李治抚慰了一番,笑道:“原本今日应该由寡人亲自参与,但这几日寡人身体有恙,只好让你代替寡人行之。今日你习射有所得否?”
“有所得!”李弘此时才刚刚十一岁,说话还有些奶声奶气的:“一同习射之人皆胜于孩儿,孩儿回去后须得勤加练习,方能赶上他们!”
“好,好!”李治闻言大喜,拊掌道:“你有这般志气,果然不愧为我李家子孙。须知这弓矢之道乃是经国大事,前朝末年天下板荡,先帝便是持弓矢身历百战,方创下这番基业。我们子孙切不可忘记了这番往事!”
“孩儿记住了!”李弘大声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