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想要达成这个结局,洛新自己一定要持身正,日后刘恒长大了,见到了人情冷暖,见到了残酷的现实,心灰意冷之时,一看洛新,竟然真的是个圣人,幻想没有破灭,他就会愈发的振作,原来姑父当初没有骗我。
故事告一段落,到了刘恒锻炼身体的时间,刘恒的所有教育都是洛新一手安排的,没有洛氏子那么残酷,毕竟刘恒没有祖宗保佑,洛新担心出事。
“姑父,今天我们做什么呢?”
刘恒蹦蹦跳跳的问道,洛新牵着刘恒的小手,走出了长乐宫,宽阔的广场上,两个人的身影在阳光的映照下被拉得很长很长。
数九寒冬,三伏夏暑。
三年就这样过去了。
————
在前文之中笔者描述了古代中国文化上的连续性,这一章讲述政治制度上的连续性,在中国古代历史记载之中,曾经存在过夏、商、周三个邦国王朝。
某些人试图证明更久远的王朝是正统,更久远的神话人物是正统,而商周是后来者的行为,不吝于日耳曼后裔自诩罗马,进而痛斥自己的祖先侵略罗马,简直可笑。
毋庸置疑,经历了周王朝千年的统治,夏、商对后世几乎没有影响力,周王朝则从方方面面都是中国人的文化源头,不仅仅是至高神的存在,最重要的还是文化制度上的影响。
众所周知,生产力的每一次前进或者退步,都会引起社会制度的变革,这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这种变革通常是剧烈而残酷的,守旧势力总是会负隅顽抗,最终通过流血达成变革。
在古代中国则不是如此,诚然,古代中国王朝交替之时的变革远远比西方国家剧烈,但新王朝总是能极快的依据经济形势来选择更为恰当的政治制度,在新旧交替的短短时间之内,每次都能够提出高屋建瓴的制度建设是不合理的。
但是笔者找到了其中一切的源头,那就是礼乐制度,这是一种能够适配任何经济基础的万能制度,只要掌握了礼乐的精髓,进而为社会上一切的人进行标签,估算力量,社会的矛盾就陡然一清了。
接下来,请让笔者详细讲述这个制度是如何在汉王朝发挥作用的——《汉王朝兴衰史》
第317章 洛氏不缺文物
三年。
可以让一个人从一介白衣骤然服朱穿紫,也可以让一个显赫的家族,突然崩摧,但对一个庞大的王朝来说,或许一个完整的政策才刚刚落实到基层之中,无数利益的博弈才刚刚结束。
大汉的形势在不断变好,最直观的就是朝廷直辖的郡县这些年一直在减税,但是收上来的税收却日渐增多,长安的府库之中满是粮食和钱币。
这三年若是还有什么大事,那大概就是洛辰终于封侯了。
实际上洛辰三兄弟都不太在乎这个,不说洛辰膝下就一个女儿,就算是有儿子,洛辰大概也会学习三兄洛亦,直接让儿子回到昭城。
长安,寿光侯府。
洛辰的地位有些特殊,他不是三公九卿,但是各种规格都是同三公的,他这些年在不断的微微调整各个官职的职能,各个部门的职能也在他的管辖之中,他承担了一部分后世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的职责。
洛辰端坐在府邸之中,望着眼前这个有些恭谨的学子,又看了看手中的谏疏,脸上露出一丝赞赏的微笑,问道:“这是你想要向朝廷上书的政策吗?
很是大胆啊,这些政策一旦呈交上去,恐怕这天下的局势就要变一变了。
而且直接切中了天下的弊端,就不担心朝堂公卿认为你是在嘲讽他们吗?”
贾谊闻言微微躬身行礼正气凛然道:“君侯,见到国家的弊病却不指出它,有能力去改变它却放任,因为顾惜自己的生命就忽视它。
这不是能臣所应当做的,这不是忠臣所应该做的。
这不是师长所教导的,这不是素王所期许的。
您是朝廷改制的大宗师,这天下之中没有人能够超过您。
下臣见到您的改制,就知道您心中已经有了良谋,所以才斗胆向您上书。
希望自己薄如荧光的一点机巧,能够为您渊深似海的智慧增添一丝丝助力。”
贾谊是个相当骄傲的人,因为他从少年之时才名就流传在门中,但是骄傲那也是分人的,他是正统的学子,越正统越尊敬洛氏。
因为他这种人最是敬畏规则,而洛氏盘踞在规则的最顶峰。
洛辰颇有趣味的摇头笑了笑,掂了掂手中的文书,轻声笑道:“你这可就说笑了,仅仅凭借我手中这一卷文书,就能看出你是个大才,这世上有许多自认怀才不遇的人,不过你定然不会了,因为你有才,还到了我的面前。”
你到了我的面前!
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尽显洛氏的权势,贾谊热血瞬间上涌,他回想起拿着师长信件来到长安之时的迷茫,现在一切都是值得的。
洛辰又问道:“你拿着傅介公的信而来,可见是儒家子弟了,治的是哪家学问?学的谁家的道理?”
贾谊听到洛辰开始询问自己出身,心知洛辰是真的很欣赏自己,因为问出身是要了解跟脚,这是重用的前兆,不由有些激动。
要知道洛辰不仅仅自己权势煊赫,两位兄长,东阿侯是摄政,英侯是副丞相。
一旦得到洛辰的认可,那飞黄腾达之路就在眼前,心中的抱负就能够实现了,在如今的大汉朝,没有比得到洛氏认可更快的进阶之路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