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倒也没有继续卖关子,继续道:【和自己喜欢频繁更换年号的祖母武则天不同, 李隆基倒是对自己的年号看的比较珍惜。
他在位期间,只换了三个年号。
第一个年号是“先天”,是他登基之初更换的。
在彻底掌权之后,便换成了“开元”,
“开元”也是他使用最久的年号,二十九年之后,才换成了“天宝”。
而“开元”期间的大唐到底繁华到了什么程度呢?
请允许我偷个懒,用一个经历过开元全胜和安史之乱、其诗号称“诗史”、其人号称“诗圣”的诗人的诗句来形容一下这个盛况: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就是说,在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李隆基听到这里,忍不住挺起了腰杆儿,问道:“诸位爱卿,这天幕上所说的诗人是谁,你们可有线索?”
众大臣面面相觑,纷纷摇了摇头。
其中有心思活络的大臣,猜到了一点,但是不敢说出来。
从这首诗的前两个字就能看出来,是“忆昔”,也就是曾经的时候了。
现在这才开元多少年?就算是这个诗人在改元之后就立马作诗,也得二十多年以后了,现在恐怕还是个毛头小子,有没有这样的文笔都不知道呢。
其中还有更可怕的猜测,便是这诗人恐怕是在天幕所说的“安史之乱”中做的诗。
历经沧桑之后的作品,和现在的作品那差别不会小,他们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找得出来人呢?
恐怕连作者自己本人都不一定能认出来这是自己的作品了。
李隆基叹了口气:“哎,再听听吧,说不定一会儿天幕会说出来是谁。”
【开元前期的时候,李隆基深知这个皇位来之不易,也知道这个动荡的国家需要安定,所以对自己,对臣子的要求都很高。
说到这里,其实有个点很有意思,需要单独拎出来说说。
那就是李隆基用人的眼光,前期的时候堪称精准毒辣,在这上面,他甚至有些汉武帝刘彻的风格——那就是无情。
他可以在用一个人的时候将其捧上高位,也可以在觉得这个人没用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将其踢下相位。
当然,其中不一样的是,在汉武帝刘彻手上的丞相通常没什么好下场,李隆基倒是能给他们一个善终。】
听到这里,刘煓撇了撇嘴:【怎么什么都要跟我们彻儿比一比。】
陈曦莞尔一笑:【毕竟汉武帝刘彻乃是千古一帝,他虽然晚年的时候也有做错的时候,但是他将这个错误亲自纠正回来了。
反观李隆基……
这可能就是千古一帝,和普通帝王的差别吧。】
李隆基:……
他还是有点不满,毕竟他并不觉得自己和汉武帝有什么差别。
未来说不定还会比汉武帝更强!
刘彻也很不满。
他对旁边的卫青说:“仲卿啊,怎么什么人都能跟朕碰一碰啊?
这什么李隆基,似乎评价不怎么行的样子。”
卫青:“……”
陛下,您怎么不看看,天幕对比的理由是您在后面把错误纠正回来了,李隆基没有呢?
不过从这一点上来看,李隆基确实不如他们这位陛下是真的。
“陛下说得对。”卫青想了想,还是保守的说了一句。
刘彻还有点不满,又看向了霍去病。
这两人在天幕说过之后,就成了刘彻的心腹了。
有什么事情,甭管文的武的,他都喜欢问问这两人的意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