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沂一口水差点没喷出来。
——你当年选姜纹的时候,就该知道你选演员眼光不行。结果到现在才明白吗?
“怎么问这个问题?”
“《我们诞生在地球》这纪录片不长,所以其实今年我主要在筹备我的一个古装片,涉及到楚汉时期的历史……当时初步挑了近千个演员,我选到人昏头了也没有选到合适的‘虞姬’,最后出来七个女演员打分最高,但是我回去反复看面试录像,我一个都看不上了。”
方沂:“张一谋当时选人演《山楂树》也差不多,我记得是整个京城表演院校走遍了,没有合适的,最后找到了个来考试的高中生……”
卢川就点头,“你说到电影工业化,其实像选拔演员这种过程啊,我不知道要怎么才能工业化——我们和好莱坞不一样,有些东西非得导演亲自出马才行。比如你搭个组,你让那些大牌演员来试戏,副导演编剧这些坐上面提要求,那人大牌演员就觉得你在侮辱我,你脑子有问题……”
他给方沂大倒苦水,“这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以前我一个电话直接找得到演员,我们约个地方喝点酒,吃东西,了解档期,然后就把这个事儿定下来……现在不是的,导演没有直接和演员沟通剧本的渠道了,我要见到一个演员,得经过四五个乱七八糟的经纪人……”
最后下结论,“说实在的,没有感到电影工业化的好。”
卢川这人虽然业务不行,但不和方沂对着干。方沂就宽慰他,“不能因为火车一开始跑得没马车快,就说火车不行。电影工业化的参照物就是好莱坞,好莱坞就是这样,各司其职——选角有选角导演去负责,你是正导演,你起码得两三轮之后再抽时间参加。”
卢川楞道:“但是,你这样导演的地位就降低了,不是吗?”
“如果一个剧组达到了几百个人,甚至于几千个人——”方沂挥手止住卢川插话,“事必躬亲是不可能的,导演的地位不是靠大包大揽来的。”
卢川终于懂了,脱口而出:“方沂,你和我们不一样?”
“什么不一样?”
卢川不答了,心中想你这不是扛红旗反红旗吗?你这样搞,最后导演也成了工具人了。
电影还是导演的个人表达吗?
导演的地位,就是靠领导全部得来的呀。
他这话不敢讲出来,憋心里,等配音结束后,口头上一直夸方沂配音配的好。急忙忙的回到家,给他做编剧的老资格父亲打电话,说了今天这么一回事。
方导根本不是我们圈子的生力军啊,他不是我们这一派的!最终他这么搞下去,是拆所有人的台。
然而,卢川的爹听完了,很镇定,叫他不要乱惹事。
卢川无奈道:
他要一直干下去,可不得了啊。
这难怪方沂风评那么好,也有新闻黑他,你这搞些事情坏我前程,砸我饭碗,你是伟大了,老子怎么办?
我怎么不黑你啊。
“我只是质疑,就跟方沂那新闻一样,我不造谣,我质疑不行吗?这天下有这么霸道的事?我也是良性讨论,我有发言权。”
他爹随后让他看最新一期的《中国银幕》,说:“这报道转载到《日报》、《军报》了……我意思是当前他这个搞法,已经定性了,你可以继续我行我素,这又不犯法;但不要再公开唱反调,那是傻子的行为。”
第419章 还真是巧合呀】
卢川老爹成就比儿子高得多,他吃主旋律这碗饭,所以知道厉害。
《中国银幕》是中影承办,总菊主管的杂志,58年创刊。以前提过,内容相对严肃,版面人物一般是影视工业背后的制作人、导演或者是关键演员。
杂志会介绍行业发展现状,电影流行风潮,一些人物的深度访谈……自我定位是业内人士或者深度影迷。
因为是全铜板印刷,卖的很贵。
09年开年第八期,当时做了一个“中国导演新势力”的专题,所谓的“新势力”一共有十六位,当时方沂还没有出头,这里面没有他。
10年起,隔几期就会有一次方沂的消息,他一共上过封面两次,都是工作室提供的艺术照。这两期销量还不错,有些有收藏癖的粉丝会特意去二手市场上买。比如某不知名粉丝柳姓人士,以了解行业资讯为借口,先后买了两期。
11年最近这一期重启了“导演新势力”的专题,打开看,里面还是没方沂,但是封面有他。
因为他不是“新势力”,他是单列出来的一个人。
——封面是《重返十七岁》的海报,方沂拿着伞的镜头,那个画面被一分为二,加上伞叶伞柄,正好构成一个隐隐的问号,标题是“古典和工业”。
这个宣传海报当时方沂没有露脸,相当于他背面登上了杂志,估计也是这杂志几十年来的头一回。
这主要是他认知度高,杂志才敢这么搞。
去年,方沂有次回学校办事,碰见张毅——《我团》里面的搭档。两人好久不见,分外亲热,在央戏外的路上散步,不久后上了新闻,但是新闻上不怎么写张毅。
这也是认知度的问题。
以至于张毅说:“方沂散步,这是新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