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众人的目光,齐齐看向庆言。
“去把大齐周围富庶的四郡所有灾民组织南下,前往溪宁郡。”
“而那些没有粮食过活的灾民,在沿途设置粥铺施粥,指引他们南下避祸。”
说到这里,庆言的目露凶光。
“对于那些为富不仁、恶贯满盈的商贾,组织人手伪装成庭前燕的人,去劫掠那些人。”
“同时,安排人在南下队伍中散播叛军的各种恶行,让他们对庭前燕的恶行有所了解。”
不管什么时候,舆论战都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
不管在什么时代,大部分百姓都没有什么辨别真伪的能力。
一旦有什么谣言传出来,他们就会根据叙述之人口中说出来的话,来判断这件事情的是非。
而一旦消息传播开来,就会从众心理,从而谣言四起。
而一旦传播开来,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辟谣手段,那这件事情就几乎尘埃落定了。
只要在群众之中,让他们对庭前燕形成刻板印象。
一旦形成,就难以更改。
只要他们没到生死存亡之际,大部分百姓,还是不愿加入到流民队伍之中。
接下来,那就要看大齐朝廷能否做好安置灾民的这件事。
只有把灾民给安置好,才能有效遏制流民的增长。
寒灾之下,即便庭前燕做的再如何充足,但是绝对不可能让那些灾民吃饱穿暖。
最多,也只是让他们处在一种维持在饿不死的情况下。
饥寒交迫之下。
数以百万计流民,肯定会有不少灾民会在饥寒交迫之中死去。
亦或者,会接受不了跋山涉水的南下,从而脱离流民队伍。
其中也会有一部分身强力壮,青年劳动力。
他们会从叛军手中接过武器,成为叛军中的一员,想从中谋得一个一官半职。
但不管如何说,流民队伍的人数会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这是不可逆的。
而且,流民想要离开的话,庭前燕他们还不能太多干预,只能任由他们离开。
如果出手阻止这些人离开的话,那流民的队伍之中会出现动乱的情况。
到时候面临情况反而适得其反,让流民们想方设法的逃离。
如果派出士兵镇压的话,只会造成更多的麻烦。
一方面会耽误南下的行进速度,还会让叛军队伍花费更多精力来管理这些流民。
这种情况下,放任他们加入队伍或者离开,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但不管如何说,流民流民的数量都会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
而要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就是继续收拢流民,让流民的队伍壮大起来。
叛军知道这种事情,庆言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而庆言让众人做的事情,就是为了釜底抽薪。
要知道,京都加上周边四郡的人数,足足占了大齐子民的三分之一之数。
人数已经达到了千万之数。
当庭前燕带着数百万的流民,南下到四郡之时。
队伍中的流民,将会如同蝗虫过境一般,将肉眼所及能用来换钱和果腹的东西掠夺干净。
而那些本就在寒灾中勉强度日的灾民、贫民,被流民掠夺,也会变得一贫如洗。
最后,也只能跟随大流,加入到流民队伍之中成为其中一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