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你根本不懂苏轼。”王安石大笑。
“王公,你就别打趣我了。”苏轼郁闷地划掉在文本框里写下的字,忧愁道:“您为何不替柳公说话?难道您不喜欢柳公的词吗?”
苏轼这无意一问,却令王安石陡然沉默。他望着天幕上那句刺目的“伤风败俗、有损教化”,眼里闪动着让苏轼看不懂的复杂神色。
“王公,你怎么了?”苏轼见王安石久久不语,不免担忧。
“我是在羡慕你啊。”
王安石望着自己面前那闪烁的文本框,叹了口气:“你敢直言喜欢柳词,当真了不得。”
“这……”苏轼有些不解地皱起眉:“这有什么不能说的?”
“说起来,柳公长我数十岁,而东坡你又小我十几年,你和柳公之间,倒是隔了快五十年。柳公在世之时,但凡自诩清流之辈,无人敢与柳公深交,更甚者还对他避如蛇蝎。而今柳公仙逝,众人却对他交口相赞,当真……”
王安石闭目长叹。
“柳公长我数十岁,我尚未出茅庐之际,柳公早已名满天下,骫骰从俗,天下咏之……其实喜欢的又何止是百姓,就连官家亦不免俗。”
“官、官家?”苏轼有些震惊地瞪大眼睛。
“不是如今的官家,是仁宗。”
“可我听闻,仁宗不是……”
苏轼曾听过一事。柳永还叫柳三变的时候,曾作《鹤冲天》一词。其中有一句算是应景,又算是牢骚的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来临轩放榜,柳三变落第,仁宗还特意批复一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此后柳三变多次赶考,无一例外全都落选。直至改名为“永”后,才于景祐元年及第,总算磨勘转官。
“那是面上功夫。”王安石一哂,不以为意。
“柳公之词,天下传唱,自然流入禁宫。官家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妓歌之再三。但官家深知留意儒雅,务本理道的道理,万不可让此闺门淫媟之语成为正统,所以面上对其深恶痛绝,实乃为不失其正、弘雅颂之风。”
“其实除了官家,清流又何尝不是如此,就连我都不能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