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看着刘光世,颇为感慨:“我俩这也算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刘光世淡淡看了他一眼,抬腿将赵构的舌头踩成了烂泥。他挥手,示意工匠们继续动工:“开始铸模吧。”
泥浆不停落到木桶上,在赵构的呜咽里糊满了木桶外表。待泥浆逐渐变干变硬,工匠们又抛开了铁锹,各自拿起手里的錾子,锤子,在没有完全干成块的黄泥上开始了雕刻工作。
脖子,肩膀,手臂……一个没有脸的赵构塑像很快成型。
雕塑的“衣服”除了没有显眼的龙纹,款式模样都像极了皇袍,就算百姓不认得赵构的脸,也能通过别具一格的服饰和令牌,飞快地认出这个奸人跪像的原型。
做完这一切,工匠们起身退到一旁,而唯一的石匠指着木桶里赵构惨白的脸,平静地开始介绍:“我们开工前已经估计过尺寸,这石头面具刚好可以卡在木桶的孔洞上。只要手法得当,每天晚上喂食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取下。”
“除此之外,我还在面具上开了四窍:鼻孔的洞眼用来呼吸,瞳仁的洞眼拿来外窥。若是哪里还有不足,请将军指出,我就地完善。”
“已经很好了。”刘光世冲他点点头。
一旁的张俊目瞪口呆地看着石匠,脸上的表情又开始变回最初的惊恐:“你们要他活着,原、原来是为了……”
刘光世没有搭理张俊,抬腿向前走去,站在他和赵构之间的张俊忙不迭地闪到一旁,心有余悸地看着刘光世手里的石头面具。
赵构一直在拼命叫喊。
但没了舌头,又被布料堵住了嘴,用尽全力发出的声音细若蚊蚋,别说几l步之遥的张俊,就算是近在咫尺的刘光世也很难听清。他以为的“嘶吼”和“尖叫”,在众人听来不过是鼻音般的哼哼。
发声求饶不得,赵构又转而用眼神哀求。
他的眼泪如如滂沱的夏雨,将他养尊处优的面庞沾染得狼狈不堪,他望着刘光世,苦苦“哀求”
………刘光世面无表情地将石面具扣到木桶的孔洞之上。
随着赵构被石头面具遮盖了面容,这尊欠了几l百年的雕像,终于宣布大功告成!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何况叛国灭族之罪乎?
这是皇权的世界没错。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黄袍却从来没有任何意义。
真正有意义的,是那一只只帮着套上黄袍的手臂。
谁护他们安居乐业,又是谁让他们无家可归?
谁为他们冲锋陷阵,又是谁令他们含泪上贡?
谁帮他们挺直脊梁,又是谁叫他们亡国灭族?
他们看得分明,从未判错。
第63章 【爱国诗】辛弃疾
“唉,我是这没想过,我竟然还有这一天。”
张俊坐在大殿前的石阶上,盯着不远处的“石俑”感慨万分。他转头望向坐在他身边的刘光世,眼神敬佩又带有些许畏惧:
“往日在朝中,你都是最沉默的那个。在书房内,你对岳飞一事的态度也不甚明朗,我当时还以为你要辞官回乡,急流勇退,却没料到,你这‘石头人’才是整个书房里最有魄力,又最下得了狠手的人。”
刘光世笑了笑:“实不相瞒,书房那会儿,我的确是在想告老还乡。”
张俊闻言,诧异地睁大眼睛:“那你怎的……”
的手指点了点“石俑”,舔着嘴唇回忆:“也对,我记得在宫墙上,他本来差点就要坠墙死了,是你不要命地把他救回来。那为何、为何你突然就……?”
“一念之间。”
刘光世淡淡回答,又抬头去看天幕,表情分不清是怅然还是感慨:“今日之前,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我刘光世还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顺着刘光世的视线,张俊也抬头望向天幕。他微笑起来:“的确,今年之前,谁都想不到天上会出现此等奇象。犹记得月兮第一次露面时,讲的还是杜诗与安史之乱,那天陛下被天幕吓得当场晕厥,醒来后又连夜上山躲进灵隐寺,还让高僧围着他足足念了几天的护法经。”
怀念完过去,张俊免不了开始畅想未来:“你说,等这事了了,大宋能变好吗?”
刘光世沉默片刻,坦诚道:“不知道。”
毕竟月兮当着天下所有人的面把南宋皇帝一溜烟地骂了个遍,眼见这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众人那是越听越心凉。一长串皇帝名单中,也唯有下一任宋孝宗赵眘得了月兮几分青眼,堪称南宋奋发图强的唯一机会。只可惜他壮年时期摊上赵构,老年又倒霉地看走了眼,禅位给了不孝子赵扩,最后郁郁而终。
“也是,我们才活几岁,哪管得了大宋千年百年。”张俊理解错了刘光世的意思,以为他在考虑良将贤臣之事。见刘光世面色肃然,张俊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别担心,岳飞、陆游、辛弃疾,有此三子,保大宋百年不成问题。”
提到辛弃疾,张俊突然激动了起来,捏着刘光世的肩膀兴奋道:“你刚才听到没?辛弃疾官复原职之后,又去北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