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这些通过考核被选拔出来的女官, 行将把控住的,是李唐的要害,也是那些往日规则的命脉!
当武媚娘踱步在这些答卷之前的时候, 一张张答卷的文字跃入她的眼中,怎能不让她清晰地感觉到一种——百舸争流以破障壁的景象。
哪怕今日的“百舸”,真的只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已, 但当她试图做出那些改变,也当真有人在另外一头予以策应的时候, 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依然在此刻涌上了心头。
这些人,是她的栋梁之才啊。
不是李治的, 而是她的!
毕竟也只有她, 会给这些人以真正属于她们自己的位置。
而在她们前来参与考试选拔的时候,也已默认站在她的身侧了。
就算她们还远不到支持她改朝换代的地步,可事情总是要一步一步来的。
“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了。”武媚娘的脸上闪过了一抹真切的笑意。
此次的考题, 自民生农桑、术算、水利、史论、军事五个方面任选其一作答。
在收上那些答卷之前,武媚娘想的是, 只要在每个方面她能找到一个人才,她就有把握让对方在前朝走上对应的道路, 逐渐在其中真正占据一席之地,算是掘开的第一个起点。
不过好像,她的预计还稍微保守了一些。
不错,农桑一问,能够作答的并不多, 大约得到更接近于普通百姓生活的人中去选。
这样的人又不可能参与到这第一批珠英学士的选拔之中, 只能在往后看看四海行会中得以进入学馆学习的人里, 到底有多少个潜在的人才。
第五个问题的军事,也只有刘旋的这一份答案最是让她满意。
但中间三问, 却都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回答。
就拿第二问来说吧。
术算这东西,从来都不仅仅是弘文馆中学子的必修科目。
在收上来的这些答案之中,武媚娘既能看到算经十书的影子,也能看到那些管家管账的官员家眷在日积月累中得到的经验。
而这其中最让她满意的一份答案,似乎是在全部演算完毕后,才重新用墨笔将最为直接清晰的过程誊抄在了答卷之上,把全盘的数据都毫无遗漏地计算了出来。
打眼望去,真是好一份漂亮的答卷!
此刻的试卷还糊着姓名,让武媚娘无法像是猜出上一份答卷出自刘旋之手一般,猜到这份答卷到底是由谁交出的。
可一想到这等术算之才,或许正能让度支巡官提出的漕运改革展开,又或者是让将作少监的研究进展下去,确保这等要务继续严格把控在“自己人”的手里,她便觉此次选拔珠英学士,简直是她做出的最正确决定。
而选择第三问的考生,应当说是虽少而精。
无论是那份分析水患成因的答卷,还是那份直接针对“盗湖为田”现象的谏言书,都完全不输给朝堂官员的上奏。
甚至……
“她们还更敢说一些。”
武媚娘盘算着,过两日得带着这两份卷子给有些朝臣看看,让有些人醒醒脑子,看看这其中的区别。
或许在她们自己写下这些话的时候,都并没有留意到过这一点,但武媚娘看到了。
那是因为当她们以考生的身份出现在此地的时候,和官场之间还没有那么明确的联系,更是身在关中去指点江南。
所以她们的答案是在解决问题,而不需考虑,自己是不是在其中也有利益纠葛,更不需要考虑,是不是有什么相熟的官员牵扯其中。
有意思的是,其中的一份虽不像是刘旋一般笔势如飞,也算是运笔之时字字发力,让人不难去猜,这份答卷的交出只怕还寄予了答卷人更多的希望,这才让她比这天下绝大多数人都要敢说敢做。
这样的人啊……
武媚娘心中一叹,这不正是她所需要的吗?
至于第四问的史论,原本其实是为了敷衍这个珠英学士选拔对外理由的,现在倒是还真让她有了点意外之喜。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答卷里,当先被挑选出来的,正是颜真定的那份答案。
这就很显然是个修编史书的好料子。
方今修编国史所设的史馆,话语权尽归于监修国史的宰相和兼修国史的官员手中,真正位卑而有史才的专职修史之人却并不太能决断大事。
但这个执掌咽喉唇舌的要害之地,总不能始终像是许敬宗所做的那样,为了确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先一步打击掉在其中地位斐然的政敌,而是该当直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