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朱棣给台阶,他们刚好接下,避免继续闹下去。
见状,朱高煦也将目光投向了金察,一只手隐晦摸到了另一只手的手腕上。
“陛下,臣户部税务司主事金察,有事启奏!”
金察每日上朝都在看着朱高煦的举动,眼看朱高煦示意,他也持着笏板走出。
此举让群臣的心立马吊了起来,朱棣见状也颔首:“上前奏事!”
闻言,金察走上前来,同时作揖开口道:
“税务司查税已有两个半月,如今应天、扬州、镇江、常州、苏州、松江等六府田亩税务已经清查完毕,其中涉事官员三百九十四人,里长粮长涉事一千四百二十七人,欺瞒朝廷,积欠赋税之人四千六百二十七户。”
朱高煦从没准备一口气把江东六府官员得罪到死,因此金察每日回到税务司做的事情,就是清点每日税务司查出之人数量。
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等待朱高煦示意,准备随时结束对江东六府的清查。
朱高煦之所以没准备一口气吃下江东六府,原因还是他手中的官员数量还不足。
如今他手中有七千六百余名基层官员,但都是他利用建文年间‘举荐制’举荐的,这群人的底蕴如果去参加科举,根本考不过江南士子。
正因如此,这七千六百人都是从九品的官员,只能在山东、辽东和渤海、大宁等地和税务司任职。
依靠税务司三千官员,他已经对江东六府打击了一次,但仅凭三千官员和三万渤海兵马,他却根本丈量不完六府田亩,所以才会用“举报”这种手段。
现在江东六府的人服软,他也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耕地、罪犯和江东六府的官缺,这就足够了。
“这群人积欠赋税几何?隐报田亩多少?”
朱棣看着金察开口,当即也问出自己的好奇。
对此,金察不假思索的回应道:“积欠赋税七十六万五千四百二十七石三斗四斤,隐报田亩四十七万一千九百七十九亩三分。”
“此案涉事之人,合计六千六百四十八人,按照《大明律》,理应牵连父母妻子等本宗五万三千六百二十七人,请陛下定夺……”
隐报田亩,滥用职权,这放在《大明律》里肯定要流放,这是毋庸置疑的。
面对这样的惩罚,朱棣看了一眼朱高煦:“太子,你以为如何?”
他这一句话,庙堂之上身份江东六府的官员便纷纷隐晦看向了朱高煦。
对此,朱高煦则是深吸一口气道:“陛下,臣以为新朝刚刚成立,不应大动干戈。”
“因此对于这五万余人,可以将其迁徙往四川行都司,改建昌卫为四川建昌府,让他们在当地教化下山的归化啰啰与西番人。”
朱高煦倒是没有再把这五万人一股脑发配云南和广西,但依旧发往了四川。
眼下的四川包括了后世的贵州、重庆,可人口却只有一百五十万人不到。
这次迁移五万多人过去,对四川来说也是不小的助力了,更别说这五万人迁徙的地方还是建昌这种地方。
得亏受到朱高煦的影响,朱元璋和朱允炆已经在建昌动手了五六年,不然以这个地方曾经的风评,它或许还不如云南。
正因为朱元璋和朱允炆已经在这里布局五六年,加上当地有金银铜矿,并且还有瞿能坐镇,因此它现在的治安还算不错,江东六府的官员虽然脸色依旧铁青,但心底却松了一口气。
他们最担心东宫怀着想把这群人搞死的想法发配到边塞,那样这群人就真玩完了。
现在发配到建昌,大不了安家之后多支持一下,在当地兴文教来科举,一旦科举成功,即可想办法将亲族脱罪。
他们的想法,正是朱高煦所需要的。
“刑部,建文佞臣之亲眷移民如何?”
朱棣想到了那三十多万建文佞臣,不免开口询问。
闻言,刑部尚书雒佥走出作揖:“回陛下,三十六万建文佞臣及其亲族,已经交押六军都督府。”
“回陛下!”作为前军都督府都督、沈国公的王义闻言走出作揖。
“三十六万建文佞臣,已经由在京听操的渤海、北平等五千精骑和上直三万官军押往云南,眼下已经抵达江西南昌府境内。”
一个多月时间,走了六百多里路,这对于流配队伍来说已经算是比较慢了,不过这也是朱高煦交代的。
对于这三十六万七千余人,朱高煦可是宝贝的紧,恨不得将他们一个个的都安全送抵云南。
有了他们的加入,云南的汉化进度能一下子推进上百年。
“陛下,臣礼部尚书李至刚有事启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