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靖难攻略 第699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朱高煦如果没有记错,北京地区的风沙在元代以前还不算明显,虽然刮沙尘暴,但并不频繁。
从元代开始,由于蒙古人的放牧,以及汉人为了生活的砍伐,加上世界范围的气温下降,草原上的沙漠面积开始不断扩大。
明代的二百七十六年时间里,除了前七十一年因为朱元璋、朱棣的一些植树工程让北平鲜少被沙尘暴入侵外,其余二百零五年时间里,北京遭受沙尘暴的频率不可谓不高。
朱高煦记得明代北京遭遇了一百多次沙尘暴的袭击,其中大部分都在正月到四月间。
其中嘉靖二十年以前频率不算高,一百八十年时间里不过四五十次,但后续一百零二年时间里,由于小冰河期降临,全球气温骤降,因此共出现沙尘天气记录八九十次。
别说从江南前往北京的官员,就连朝鲜、安南等国前来朝拜的使臣都把北京恶劣的环境写在书中。
这样的环境,如果朱高煦现在开始改变,让煤炭走入千家万户中,让煤炭价格不再是那么昂贵,那么百姓自然不会去大范围的砍伐树木,反而会为了美观去种植花花草草。
想到这里,朱高煦将脚步放慢下来,并调转马头走入了乡间小道中。
这个时节,多有孩童在道路上玩耍。
瞧见朱高煦他们这群人,不免好奇打量,同时羡慕的看着他们所乘骑马匹。
路过一些村镇,朱高煦都会下马走入其中打量。
这些村镇的房屋修建不算好看,但绝不简陋,村中水井、牌坊也一应俱全。
作为村吏的各村里长、粮长早就知道朱高煦要经过运河,因此得知有大队人马到来,他们便连忙走出村吏所,与朱高煦他们嘘寒问暖起来。
朱高煦从中聊了聊,不过却套不出什么有用的消息。
即便询问百姓,百姓们也说日子滋润,比以前好了很多。
对于这句话,朱高煦自然是相信的,但这个所谓的“好”得看与什么比较,又是什么标准。
洪武年间的大明虽然经过老朱的大基建而焕发生机,但总体来说还是封建时代下的百姓生活。
朱高煦的新政推行,吏员下乡,就是为了让百姓生活更进一步变好,同时理清楚税收,让钱用到实处去。
几个乡镇的探索,并没能给朱高煦很好的回复。
扬州本就是鱼米之乡,当地的百姓想要吃好喝好再简单不过,毕竟光是疏通运河,每年就需要招募数万人,算下来十二个月里,起码有上百万人次参与疏通运河的工作,赚些钱再容易不过。
相比较之下,那些没有太多大工程的地方,想要打工谋取生路就比较困难了。
这其中,朱高煦主要担心的还是西北地区。
“煤炭、铁路、蒸汽机……”
返程的路上,朱高煦呢喃着这些东西,他清楚只有这些东西,才能让大明更上一层楼,让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
工业革命的前期,朝廷和资本对工人的压榨不用过多赘述。
自己能做的,就是在这一阶段监督好下面的人,让大明朝提早渡过这段艰苦的转型期……
第455章 人在囧途
“前面让一让!让一让!”
二月初,在南边部分地区已经回暖的时候,北方依旧带着寒意,因此来往行人都穿着十分厚实。
不过与其说是行人,倒不如说是工人。
随着朱高煦他们进入山东境内,街道上的人口渐渐变多了起来。
至永乐十六年,山东人口在经历几次迁徙和十几年的安稳后,又重新稳定的保持在了六百多万人口的水平线上。
与此同时,山东的耕地面积也稍微增加了不少,从曾经的五千四百余万亩,增长到了如今的五千九百余万亩。
相信再过两三年时间,山东的耕地面积一定能突破六千万亩。
只是山东人均耕地看似很多,实际上却并不均衡,山东孔家及其姻亲旁系,依旧掌握超过三百万亩以上的耕地。
这些年朱高煦一直在等着收拾山东孔家,而今新政推行结束,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将孔家彻底收拾,结束他们两千年的特权生活。
不过在此之前,朱高煦还得看看山东的百姓这些年过得如何。
“前面的让让,这马车装东西多,躲不开!”
官道上,一辆辆装满货物的六轮、八轮马车依靠多匹马拉拽运货,时不时提醒前方的队伍。
朱高煦作为被提醒的一方,他带着人下了官道,来到路旁等待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