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木所说的这几个部落是蒙古帝国时期的森林诸部,尽管他们大部分都被蒙古军队带走融入,但还是有少量人在当地继续生活。
如果能吞并他们,那自然可以获得不少粮食来帮助他们渡过寒冬。
见马哈木这么说,众人也没有什么意见,毕竟一场寒冬或许会导致绰罗斯数千人和牛羊死去,但一场与明军的战事却有可能导致他们灭族。
两相抉择下,只要不傻都知道该怎么做。
很快,绰罗斯部就开始了拔营,并开始集结部众牛羊向西北迁徙。
与此同时,明军的大部队已经在海喇儿集结,身为主帅的朱棣也率领在京的一万骑兵和两万辅兵抵达了海喇儿。
近两個月的路途让朱瞻壑与朱瞻基变得黢黑,他们负责朱棣的护卫工作,手中握有一千骑兵,两人各分五百。
“爷爷,这就是海喇儿城?这城外不是可以种粮食吗?”
海喇儿城外,在军队被朱能指挥进入营盘休整的时候,护卫朱棣来到营盘外的朱瞻壑用马鞭指着海喇儿城外的数万亩耕地询问。
在他的印象里,许多人都说漠北苦寒,难以种植粮食,如今看来倒也不是这样。
“本来就可以种,不过是成本大小而已。”
朱棣一身鸳鸯战袄,他用马鞭指着城外的土地说道:
“你们看到的这些有小麦、大豆、玉米、红薯、土豆等各种作物,在之前这里并没有那么丰富的作物,仅有小麦和大豆。”
“后来郑和他们带回新作物,加上太学弄出了抽水机,所以这里的作物才丰富起来。”
“用抽水机抽水浇灌土地,这些作物才能长得如此之好。”
朱棣解释了一番,身旁的朱瞻基闻言询问道:“若是这么说,那有了抽水机后,岂不是可以一路耕种向西而去?”
“会有这么一天的!”朱棣斩钉截铁,朱瞻壑也轻笑道:
“届时,整个漠北就是朝廷的疆域之内了,这瓦剌小丑这次见我天军来,恐怕不敢与之交战便要退走。”
一路北上,朱瞻壑的领兵数量从一开始局促的带领百余人,到现在局促的带领五百人,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被他运用在现实中,领兵的水平算不上高,但也算中规中矩。
反正他麾下五百人的大小事宜他都能处理,就是不如朱瞻基速度快罢了。
“可以这么想,但不能真的这么想。”
朱棣说了一个绕口令,同时将目光投向营盘。
八万人聚集的营盘规模宏大,看似很多,但等大军抵达漠西,这八万人恐怕只能剩下两万了。
若是太平和把秃孛罗是疑兵之计,实际上已经和马哈木勾搭上,那也够明军喝一壶了。
当然,这种可能性不大,朱棣并不认为太平和把秃孛罗有这样的胆量。
他们不是马哈木,马哈木在这几场战事中俘获了不少鞑靼部俘虏,故此实力增长,但太平和把秃孛罗在与鞑靼的这两场战事中损失惨重,本部兵马不过万余人。
如果大明不对付马哈木,那马哈木兴许会在吞并鞑靼后调转马头对他们下手。
故此,借助大明的力量来削弱马哈木,这是他们所想的,也是朱棣自信他们不会参加的原因。
“三日后出征,你们俩小子好好准备吧……驾!”
朱棣交代一声便抖动马缰,向着远方的策马而去。
或许只有在草原策马的时候,他才能找回那个曾经年轻的燕王。
“爷爷,等等我!”
朱瞻壑抖动马缰,朱瞻基也一言不发跟上,爷孙三人身影渐渐远去。
三日后,八万大军拔营向西,阿力台率领万余鞑靼骑兵作为大军先锋,一路搜寻马哈木的踪迹。
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马哈木已经西遁,而南边北京城的朱高煦则是在为手头上的政务头痛不已。
时间进入六月,朝鲜及日本、暹罗等国不断有奏疏送抵北京,事情主要是他们在昆仑洲的利益争夺。
日本虽然对于大明来说就好似一只虫子,但对于朝鲜和暹罗来说却是国力几倍于本国的大国。
暹罗虽然拉上了南洋诸国结成同盟,但面对日本不断侵占河流的做法也只能忍气吞声。
双方在一条河流爆发了冲突,双方各自死伤数百人。
日本撤退后,朝鲜对日本的营地发动袭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