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场相较于首场的考题大大减少,首先便是三十道考题被缩减为三道,分别为:论、表、诏各一。
看着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可实则内有乾坤。
首先便是这道论题,题为:垂拱而治。
此论题出自《尚书·武成》,意思是天子无为而治,便可使天下太平。
但在此之前,要明白一件事,景帝尚未完全亲政,大周永齐年间的基本国策尚且未曾定下,而这垂拱而治却已出现在乡试的考题之中,这或许便是右相基于晏南之事,迟来的反击。
徐韶华没有急着提笔,他不由得垂眸细思起来,放在膝盖上的手指轻叩两下,他想起卫知徵告知的关于两位主考的信息。
若魏主考是右相的人,右相此番让其定下这一考题的目的除了反击圣上对晏南事宜的操作外,更多的,怕是要筛下这一批清北学子。
毕竟,此地的两位巡抚都是右相的眼中钉、肉中刺,有了这道论题一出,能被选中的学子若都是赞同无为而治这一观点,那么圣上也必不会再重用这些学子。
这么一来,圣上少了人才可用不说,韦大人、马大人在朝中的势力也会进一步缩水,此乃一举两得之法。
不,等等。
徐韶华眼中闪过一丝利芒,只怕右相也有再探自己心意之意,毕竟当初虽然自己装糊涂,狠狠扎了右相的心,让右相暂时放弃了对晏南的针对。
而这只怕也让右相心中起了疑心,这一次他特意将自己手下之人派来清北省担任主考,拷问的也是自己的心意。
这是阳谋。
徐韶华想到这里,薄唇紧抿,他缓缓抬起手,盛了两勺清水入砚,脑中飞速的思索起破题之法。
与此同时,帘内,魏有任和苏平真皆正坐在原地,闭目养神,此处距离考棚较远的并不会嗅到什么不雅的味道。
不过帘内的主副考官都是从这一步过来的,对于考棚中的情况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历历在目。
随着开考的钟声响起,苏平真端起一盏茶水,放在掌心却不去喝,只是看了一眼魏有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