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还是想别的办法。
众人又聊了一会儿,把今天的国事向赵祯汇报了一下,将该处理意见上交,得到赵祯的认可之后,便准备回政制院办公。
可大家离开之前,赵祯却把赵骏单独留了下来。
他看着赵骏问道:“大孙,你明年便准备离京了,到时候去大宋天下走走也好,不知道你打算先去哪里?”
赵骏想了想道:“淮南。”
“淮南?”
赵祯皱起眉头道:“大孙,那里真不能动手,会出大事的。”
“我自然知道。”
赵骏说道:“但也不能坐视不理,后世国家哪里出了灾祸,领导人都要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甚至在灾区指挥坐镇。这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体现,我至少也得去看看灾区的情况,才能够治理好地方。”
“唉。”
赵祯叹了口气,说道:“那便如此吧,只是到了淮南,还是要谨慎行事才对。”
“我知道的,哥哥放心,我不会莽撞行事。”
赵骏拱拱手。
扭过头,离开崇德殿时,脸上的面容已是平静如水。
这次淮南上来的劄子他都看过了,很多大地主根本没有受到旱灾的影响,明明囤积那么多粮食,却要哄抬物价,把米粮涨到两三千,甚至四五千文一石,赚黑心钱。
偏偏朝廷还不能直接派兵去,防止他们趁势造反。
那如果自己亲自过去,在他们还没有造反之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却忽然把所有人拿下,将他们囤积的粮食发出去,那这些人,又该如何应对呢?
第150章 棉花推广
十月底,汴梁开始清冷起来。
天气骤变,已是仲冬时节,虽未下雪,可长啸出原野,凛然寒风生。
汴梁的漕运相比于春夏,倒是少了许多,出现了淡季。
街头巷尾行人的脚步也比往日加快了几分,多了几分匆忙,少了几分淡雅,连喝茶都少了那点闲心。
政制院外的草地彻底枯萎了,唯有四季如春的那些常青树,依旧在冷风中婆娑作响。
赵骏依旧在处理政务。
这些日子他开始渐渐熟悉政事,处理问题来也得心应手。
即便遇到不懂的问题,跟吕夷简王曾他们说一句,也稍微一想就能够明白,但跟吕夷简他们比起来,还是远不如他们。
在政治嗅觉以及经验上差了许多。
以至于今日在又一次需要请教吕夷简的时候,还被吕夷简调笑了一句:“怎么样,坐在这个位置上不容易吧。”
“确实比想象中的难,但我做妥协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扳倒阻碍现代化发展的绊脚石,而不是为了让汉人百姓受苦,你们也要记住这一点,屁股别再歪。”
赵骏就是这么不轻不重地回怼了一句,让吕夷简被噎住,悻悻离开。
不过他虽然回怼,却也挺难受。
真正坐到这个位置上,才能体会到坐在这个位置的艰难。
上位者考虑的是国家的政权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那么势必会在很多地方做出妥协。
比如还是那个例子,如果你是个起义者,就根本不必在意朝廷以及那些大地主的态度。淮南干旱,颗粒无收,百姓活不下去,那我们就造反。
杀光那些贪官污吏,杀光那些囤积粮食的大地主,抢了他们的粮食,为了生存下去,又何必顾及这个国家会不会灭亡?
但站在宋朝国家的立场角度来看,大地主阶级固然可恶,却至少会帮助朝廷维护地方的统治,只要他们不造反,那么很多事情朝廷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且由于大地主阶级在朝廷里都有代言人,导致朝廷在真正决策的时候,都会倾向于这些大地主,即便是想要安抚地方也是困难重重。
哪怕是到了最后时刻,还要担心这些拥有大量田地、粮食、人口的大地主造反,而不敢拿他们怎么样。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朝廷在百姓眼里是黑暗腐败的,是该破灭的王朝。
百姓在朝廷眼里尽是刁民、暴徒、反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